【兩會觀察】「兩會心態」正在微妙變化
隨着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開幕,中國正式進入今年的兩會時間。兩會是外界觀察中國政策方向的最佳窗口,會議期間,代表委員們將就國計民生大事建言獻策,部長們將與媒體見面回應社會關切。而除了會議本身,會議召開時的社會氛圍和公眾心態,其實也是把脈兩會很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切入點。
那麼今年兩會是在什麼樣的「語態」及「心境」中召開的呢?一方面,正如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大會發言人婁勤儉所說,當前外部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另一方面,同樣是面對不利因素,進入2025年後人們的心態更加安穩從容了。除了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之外,人們心態的轉變還與很多因素相關。
在政協大會開幕當天,儘管美國對中國再次加徵10%的關稅,但以往社交媒體上彌漫的那種焦慮感明顯減少了。2018年特朗普政府祭出貿易戰大旗時,那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經歷的一次比較劇烈的外部環境變化,所以很多人心中沒底。但恐懼往往只存在於敵人到來之前,隨着貿易戰的展開,人們逐漸發現他們使出的招數雖然會對中國造成一定影響,但程咬金似乎也只有那三板斧,更為重要的是,美國近年來國際政策反覆無常,自身問題叢生,治理屢現頹勢,在這種治亂對比中,人們對中國制度更為自信了。
但治國畢竟不是說相聲,不能全靠「同行襯托」。近年來,中國經濟頂住壓力扎實推進轉方式調結構,高質量發展穩步見效,這才是信心的根本來源。比如短短幾年間,新能源汽車等先進產能就已崛起,徹底改變國際競爭格局,令外國同行刮目相看,這在2018年是很多人難以想像的。
中國人底氣更足心氣更強
尤其是去年以來,中國創新進入了爆發期。去年《黑神話:悟空》以及今年DeepSeek、《哪吒2》都是堪稱引發全球關注的現象級產品,機器人、無人機產業化方興未艾,中國創新在科技和文化上幾乎同步產生爆款作品,這種欣欣向榮的氣勢,讓人們看到中國創新和中國經濟蘊含的巨大潛力。而民營企業座談會上,中央高層再次表達對民營企業的支持,這顆「定心丸」並不只是給民營企業家的,無疑也是將信心傳遞給全社會。
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成功是偶然。如果一個國家能在幾十年的時間裏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尤其是在圍堵打壓之下,還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那只能歸結於一條,即這個國家確實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並且這條道路具有獨特優勢。透過全國兩會這個窗口不難看到,中國人底氣更足心氣更強了,這本質上是制度自信的外化,而隨着時間推移,這種自信將會越來越強。 ●香港文匯報特約評論員 于永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