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企業家之中國根香港情
羅文華 香港銀行學會考試審核委員會委員
近幾十年,有不少海外華人到香港扎根,並以此為基地,支持內地的經濟建設及公益事業。
祖籍南京的陶哲甫早年在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1956年 ,內地鼓勵海外華人回國效勞。當時他在緬甸一所汽車拖拉機進出口貿易公司任職工程師,被派到北京商談購置拖拉機事宜。稍後,國家農業部邀請他回國培訓拖拉機機務人員。這一年體驗,令他想到為國家再做點事。二十年後,機遇來了。
1978年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許多人踴躍回國,但內地缺乏接待外賓的星級酒店。陶哲甫克服重重困難,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建立110米高的五星級酒店—金陵飯店。到今天金陵飯店依然是南京的標誌性建築。
陶老先生的哲嗣陶錫祺,在英國執業律師三年後回流香港。他覺得香港人確有當企業家的潛質,因為骨子裏就是愛創新、敢變通。上世紀九十年代,陶老先生在蘇州開辦新公司,主攻內地房地產事業。當時的蘇州還是窮鄉僻壤,難以招聘人才。為了協助父親渡過難關,陶錫祺便到新公司工作,一幹就是二十多年。2014年,他回港開創新事業。他與兄長開設投資公司,主要投資老人服務的軟件開發,例如中西藥研究和樂齡科技等,期待為社會出一分力。
另外,金維明的父親金如新在內地從事保險業,在1958年先來港,他則在5歲時隨祖父金宗城來港會合。中國改革開放後,他開始頻繁往來內地,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他與友人合作,在杭州、無錫等地投資實業。歷年來,他曾多次為家鄉及香港捐獻募款,受益項目涵蓋教育基金、敬老院、賑災等。最近,他承諾捐贈中大,以翻新學生活動中心。
陶氏、金氏父子是兩個中國根、香港情的範例,在我記憶中,還有董建華、包玉剛等。在新中國走向富強過程中,這些企業家的貢獻不可或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