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餘方能讓利雙贏
宣德
中國傳統儒商認為,能夠將金帛這種東西運籌帷幄,精打細算利析秋毫,運用得出神入化是逐利四海基本功。中國傳統商道秘訣認為,商人好逐利,但經營不能賺到盡,要懂得「留有餘」,才能使商業營生這門生意,做長做久做大。正如宋代的邵雍在《金帛吟》中所講的「金帛一種物,所用固不常。聘則謂之幣,贐則謂之將,貿則謂之貨,積則謂之藏,賂則謂之賄,竊則謂之贓。」金錢這種東西是把有利有弊的雙刃劍,如果放對在鋒利的刀刃上,用於關鍵地方和適當時刻,才能使其發光發亮。
當代西方營商之道,有部分人推崇微軟創辦人蓋茨、股神巴菲特,他們把賺到的利潤,用來做公益善事。不過,另有一些富商巨賈做生意卻追求「賺到盡」,這種賺錢賺到盡的經營手法,與中國式厚道經營的營商智慧相比較。實在是不可取,亦不能學習,更不可盡信。
地處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的「康百萬」家族,富裕了12代縱跨了明,清,民國三個時期400餘年。中原大族所推崇的讓利雙贏,留餘忌盡的文化,才值得香港青年一代的營商者借鑒學習。
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明代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