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中國經濟「含金量」提振全球信心\軒轅靖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2%,較上月上升1.1個百分點,重回擴張區間。產需指數雙雙回升,新訂單指數51.1%,上升1.9個百分點,生產指數52.5%,上升2.7個百分點。此外,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8%,基礎原材料行業新訂單指數創近一年新高,經濟回暖態勢明顯。這意味着,在2025年首兩個月,中國經濟延續2024年「穩中有進」的復甦態勢,並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
中國經濟韌性開局,既得益於前期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也為今日召開的全國兩會奠定了積極基調。作為「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重要政治議程,兩會不僅承載着總結發展經驗、規劃改革路徑的使命,更將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複雜形勢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新坐標。
首兩個月的經濟運行良好,有賴於「政策發力+市場修復」的雙輪驅動。一方面,「兩新」政策(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和「兩重」建設(重大工程、重點領域)的持續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2%,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達12.3%,凸顯產業結構升級的強勁動能,也使提振經濟發展的投資引擎動力較強。再看消費這個主引擎,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升級類商品銷售額增長超過20%,文旅市場接待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5%,這些數據折射出政策刺激與內生需求的有效共振。
另一方面,首兩個月經濟向好,並非簡單的總量擴張,而是伴隨着發展質量的提升,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8.7%的同時,單位GDP能耗下降3.2%;再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突破12%,更顯經濟增長的「含金量」。
「國民共進」築牢市場信心
中國經濟韌性開局,和中國的制度優勢和政策得力密切相關。從宏觀政策看,2024年三季度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發力並在今年得以紅利釋放。此外,2024年四季度推出的12萬億元地方化債方案有效緩解了地方財政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的貨幣政策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形成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的疊加效應。微觀主體層面,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促使1.3萬家國有企業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的政策暖意帶動民間投資增速回升至6.8%,這種「國民共進」的格局築牢了市場信心根基。更重要的是,以DeepSeek和宇樹科技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異軍突起,為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大信心與活力。
更廣言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戰略縱深為抵禦外部風險提供了緩衝空間,14億人口形成的差異化消費層級,既能承接傳統產業升級需求,又能孵化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這種「老樹新枝」的產業生態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展現出獨特優勢。
今年兩會召開之際,經濟工作部署需要更高站位的頂層設計。從之前地方兩會釋放的信號看,「5%左右」的全國增長目標既體現了對潛在增長率的科學判斷,也預留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政策空間。要實現這一目標,擴大內需戰略必將成為政策發力點。預計財政赤字率可能提升至4%,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或達2萬億元,這些資金將重點投向民生保障、科技創新等領域,通過「以舊換新」補貼加碼、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等機制,激活萬億級消費市場。在投資端,「兩新一重」項目的數字化、綠色化改造將創造新的增長極,5G基站、東數西算工程等新型基建的推進,既能對沖房地產投資下行壓力,又能為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等業態鋪就「數字路基」。
創新驅動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需在兩會期間獲得更多制度性突破。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將會繼續轉化為具體政策,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也要繼續發力支持,科研經費「包幹制」改革或將釋放高校院所創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工智能拉動下的A股大牛市,也給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提供了條件。有分析認為,資本市場改革或將推出「升級版」,全面註冊制下的差異化上市標準、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體系等制度創新,既能暢通「科技─資本─產業」的高水平循環,又能為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開闢新渠道。這種「創新策源─金融賦能─產業躍遷」的協同發展模式,正是中國經濟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的關鍵密鑰。
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無論面對多麼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高水平開放始終是破局之道。首兩個月外貿數據雖受地緣政治影響增速放緩,但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45%、跨境電商進出口額突破3000億元等,凸顯「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成功轉型。兩會期間,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或會進一步縮減,中歐班列沿線國家的「關鐵通」合作可能深化,這些制度型開放舉措將助力中國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更深遠的意義在於,通過參與數字經濟、綠色貿易等國際規則制定,中國正在將市場規模優勢轉化為規則話語權,這種「以開放促改革」的智慧曾在加入WTO時期創造增長奇跡,如今在「雙循環」新格局下將煥發新的生機。
有效應對「變」的不確定性
從地方兩會熱點看,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具體方案、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資金保障機制、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等民生議題將引發熱議。這些討論看似聚焦具體領域,實則關乎國計民生的全方位調整──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依託公共服務均等化緩解「後顧之憂」,本質上是在夯實內需驅動的社會基礎。這種「發展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恰是中國經濟穿越周期的重要密碼。因此,在全國兩會的國是論壇上,也將圍繞上述命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首兩個月經濟韌性開局,凸顯中國經濟「穩」的確定性能夠應對「變」的不確定性,而且還能更以「進」開創發展新局。當全國兩會凝聚起「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社會共識,中國經濟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也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