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察/台灣淪為美國「棄子」只是時間問題\蘇 虹
就在賴清德日前宣布將提高島內防務預算,並考慮向美方購買武器,以期獲得特朗普政府的所謂支持、在「倚美謀獨」死路上狂奔之時,美國有評論指出,若中美在台海開戰,美國將要付出高昂代價。美國《紐約時報》更稱,特朗普2.0為台美關係注入變量,台灣可能終將被美拋棄。其實,根本用不着討論台灣淪為美國「棄子」的可能性,因為台灣淪為美國「棄子」只是時間問題。
2月25日,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網站刊發了一篇題為《台灣執念: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於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的評論文章。文章作者分析了若中美在台海開戰,美國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台灣的命運讓美國決策者夜不能寐,一旦中國大陸武力攻台將使美國面臨史上最嚴峻外交政策抉擇之一。若放任不管,將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和信譽帶來新挑戰,但若介入,將付出大國間自1945年以來首次直接發生武裝衝突的代價。核武器和網絡武器恐使局勢惡化,給美國本土帶來毀滅性打擊,對美國而言,這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文章在炒作渲染的同時,認為「美國沒有必要一定要為台灣而戰」,並透露出美國的矛盾心理,即:一旦中國大陸「武統」台灣,美國將在軍事、經濟和聲譽上遭受重大挫折。「讓該地區其他國家靠向中國」。隨後,作者又自我安慰認為,印度和日本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兩大「基石合作夥伴」,這兩個國家對中國有着「深厚的敵意歷史」,往往會對中國作出「有力回應」。
作者站在美國立場,對中美發生衝突的後果分析得還是比較「到位」:自2019年以來,美國政客,尤其是國會中的政客,紛紛推動一系列敵對政策,營造了對中國的敵對氛圍。在這種氛圍下,總統和國會更可能傾向於所謂「武力保衛台灣」,但美國人必須了解與中國發生衝突的真正代價──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美國士兵死亡、可能引發動用核武器的風險、比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更嚴重的經濟衰退,以及日常生活的嚴重混亂。
文章作者認為,美國官員在討論與中國競爭時,還應強調美國也可以與中國共存的重要性。這樣做,將傳達出華盛頓願意建立穩定的互動模式、限制安全競爭以及合作解決全球問題的意願。同時,作者認為特朗普政府應當更進一步,避免災難性思維,包括必須向公眾傳達,如果中國完成統一大業,並不會對美國構成無法估量的更大挑戰。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理解為「美國沒有必要一定要為台灣而戰」,這與其標題是一致的。
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前,數度針對台灣安全議題提出「保護費」一說,還曾喊話台灣要求其將防務預算提高到GDP的10%,並稱「台灣偷走美國芯片生意」。對此,鐵了心要「倚美謀獨」的賴清德,在2月14日召開安全會議時宣布,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防務預算達到GDP的3%以上。
而最近外媒透露,台灣正考慮向美購買百億美元的軍備,希望在面對所謂「大陸軍事施壓」時,能獲得特朗普政府「支持」,並透露「台灣正與華府洽談中」,具體將涵蓋岸防巡航導彈以及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的火箭。
民進黨當局時常標榜「美台關係堅如磐石」,但心裏未必不清楚所謂的「堅如磐石」只是一廂情願。特別是特朗普上任後,烏克蘭政策出現大轉變,加劇台灣對美國的疑慮,憂心台灣隨時「步烏克蘭後塵」。為此,民進黨當局只能通過多交「保護費」向主子表忠心。然而,美國主子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儘管民進黨當局不斷向美輸送利益,但仍然滿足不了美國的欲望,甚至特朗普直接喊話台灣,要求其將防務預算提高到GDP的10%,以便有更多的錢去買美國的武器。
有意思的是,《外交事務》的文章也認為,「為了獲得美國提供的最大援助,台灣必須將其防務開支從目前佔GDP的約 2.5%增加至2030年的至少4%。」並聲稱以色列的軍事實力遠超其他對手,但其防務開支仍約佔GDP的5%,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有北約的安全保障,但軍費佔比也達到其GDP的4%。說到底,還是鼓吹台灣多買美國的武器。
可笑的是,文章作者深知美國不必有「台灣執念症」,因而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於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美國總統避免與中國開戰,才是最符合國家利益的事。那台灣怎麼辦呢?作者指出台灣「可透過軍售與訓練,提升自主防禦能力」,而不要「全盤仰賴美軍介入」。
這些話的潛台詞中,民進黨當局不會不明白:美國的武器你們是要買的,但別指望美國會出兵去保護你們!所謂「美台關係堅如磐石」,純屬民進黨當局的臆想。其實,儘管近些年來美國高層時不時透出所謂「保衛台灣」的承諾,其真實目的無非是展示一下美國的強硬態度,通過暗示中美可能爆發衝突來嚇阻中國。但美國高層心裏很清楚,崛起的中國並不是嚇大的,相反,一旦中美爆發衝突,美國並不能佔到什麼便宜,歷史教訓值得記取,更何況中國已今非昔比。既如此,台灣由「棋子」成「棄子」只是時間問題,賴清德當局應好自為之。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