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彎/學 問\關 爾
年初以來,DeepSeek掀起的新一輪人工智能大模型熱度持續升溫。很多人在摸索探究中驀然發現,AI能否生成高質量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的提問是否有價值。在當下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提供日臻完美、無懈可擊的答案之時,「人類智能」卻面臨着新的挑戰──它會答,你會問嗎?
其實,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幾乎都經歷過「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不斷地提問、解答、追問,是我們對這個世界逐漸建立認知的過程。但進入傳統教育體系之後,這種好奇心和探究力卻慢慢被消解了。很多學校採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有餘而「問」不足。
所謂「學問」,其底層邏輯應當是「學以問為上」。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問題可以引導我們打破常規思維,拓寬視野格局。做到「學」中生「問」,「思」中善「問」,才能帶領我們通往無盡的思考之地,開啟更多的智慧之門。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缺乏的並非提問的能力,而往往是提問的勇氣。或許是囿於「面子」文化、社交規則和集體氛圍,大多數人都奉行「沉默是金」,而那些敢於提出問題的「孤勇者」,反而被視作另類的「刺頭」,甚至有時候會淪為「背鍋俠」。
從兩千多年前屈原的《天問》,到哥倫布新大陸的發現,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發現和創新都源於對問題的思考和驗證,進而推動了人們探索世界的動力與野心。在當下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我們更應創設鼓勵提問的環境和包容開放的氛圍,讓學問的火花在問題的碰撞中迸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唯其如此,才會有更多創新者以問題意識穿透迷霧、破繭成蝶,在科技「無人區」開闢出更多更廣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