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兩會/蛇行千里 【中國活力】/用好超大市場 激活新型消費

  圖:中國正通過系統性政策設計,將收入增長轉化為消費升級的強勁動能。圖為今年1月,人們在安徽蕪湖一家酒店內享用團圓飯。\新華社
  圖:中國正通過系統性政策設計,將收入增長轉化為消費升級的強勁動能。圖為今年1月,人們在安徽蕪湖一家酒店內享用團圓飯。\新華社

  編者按

  蛇行千里,跨越新程。2025年全國兩會大幕拉開,即將釋出的新政策不僅將助力「十四五」取得圓滿收官,更為「十五五」做好謀劃夯實基礎。在過往的發展進程中,中國經濟披荊斬棘,彰顯韌性,活力滿滿,獨具魅力。一處處重大基建拔地而起,一項項科研成就舉世矚目,一場場繁華盛景令人欣喜,一個個文化ID強勢崛起。大公報今起推出《蛇行千里》系列專題,聚焦中國經濟澎湃活力,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昨天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表示,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有顯著的制度優勢;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新型消費潛力加快釋放;有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優勢,製造業規模連續15年居世界首位。中國經濟的巨輪,從來都是在劈波斬浪中揚帆遠航的。只要我們正視困難、堅定信心,貫徹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不斷邁上新台階。」

  從經濟的快速增長到社會的全面進步,從居民收入的顯著提升到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全球舞台上,中國以其獨有的發展速度和創新能力,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的畫卷。中國活力的背後,是五千年農耕文明淬煉的奮鬥基因與數字經濟時代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北京報道

  「2024年,我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還趁着晚上時間做直播帶貨,每月五六千元(人民幣,下同)進賬。我先生也升了職,每月工資漲了一千多。」北京市民李小姐告訴記者,去年一年,他們的小家庭收入增加約十萬元。在國家「十四五」規劃與共同富裕戰略引領下,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這一數據背後,是產業結構升級、政策機制創新與城鄉協同發展的合力。

  轉型智能製造 提升生產效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底,內地培育了42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產業轉型也帶動了製造業人均工資提升。浙江寧波某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改造,生產線效率提升40%,員工技能培訓覆蓋率超90%,工人平均月薪從6000元增至8500元。

  城鄉協同發展 電商增勢迅猛

  近年來中國農村電商增勢迅猛。據商務大數據監測,2023年中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5萬億元,比2014年增長近13倍。2024年該數字進一步較上年增長6.4%,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山東省青島市灰埠村村民滕安告訴記者,2021年孩子畢業後回村做農村電商,將當地的農產品銷往全國,每年大概能收入40多萬元,「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報告顯示,電商直播對於增加就業和收入有顯著影響,直播場次每增加1%,相關總就業人數增加0.29%。2020年至2022年,產業帶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直播電商增加4.1個百分點。

  在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的情況下,頭部民企總體規模穩步增長。全國工商聯近期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民營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41.91萬億元,較上年增長5.22%;資產總額49.8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7.64%;稅後淨利潤1.69萬億元,較上年增長2.97%。

  加大科創力度 拓寬收入來源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背後離不開政策托舉。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舉措。近期,國家發改委、中央財辦、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多次強調將加大財政對終端消費直接投入,繼續促進居民增收減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保障靈活就業人員權益等。全國31個省區市日前陸續召開的2025年地方兩會上,多地政府將「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等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居民收入增長機制的核心在於將制度改革、技術創新與人的發展相結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博士後研究員郭寒冰表示,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就要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讓就業增收的市場經濟主體充分得到發展。同時,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多的新收入來源。還要充分用好一攬子增量政策,為經濟持續穩步向好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