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走深走實\卓 銘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今日隆重召開。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在這個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重要節點,今年的全國兩會不但深刻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也和香港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中,香港從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和推動者。香港未來的關鍵正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社會各界都要密切關注兩會,了解國家大政方針,牢牢把握機遇,推動香港發展開創新局面。

  展望今年全國兩會,政策如何進一步推動高質量完成「十四五」目標,以及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好基礎,無疑是各界最為關注的焦點。在「十四五」規劃中,國家賦予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為過去五年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加大對創科、文化交流、知識產權貿易、爭議解決服務等方面的投入指明了明確方向,也促成了香港在有關方面的長遠進展。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劉結一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正不斷豐富「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其中港珠澳大橋客流車流再創新高。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車,大灣區城市群「硬聯通」進一步完善。港澳居民甚至可以在大灣區自駕遊「一日轉三城」。

  與此同時,「軟聯通」持續提升,一系列便民利企措施相繼落地,人員、貨物、資金、數據等要素流動更加高效便捷。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已經可以「點對點」運送病人;「北上南下」、「雙向奔赴」蔚然成潮。大灣區路相通、城相融、心相連,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新活力、新氣象。劉結一強調,全國政協將持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香港、澳門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

  發揮「示範區」「連通器」優勢

  中央高度重視和支持香港發展,關鍵是要香港把握住歷史機遇。可以預計,支持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會是「十五五」規劃的內容,並且會更聚焦於兩地制度、資源、人才等方向的更深入和有機對接,尤其在創科等領域。香港是國家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必須發揮規則「示範區」、經貿「連通器」等優勢,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持續作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當前香港正全力建設國際創科中心,而創科的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國家為香港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正如劉結一所指出的,我國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過去一年,國家在創新科技上的成果可謂震撼全球,不但一系列科技成果接連亮相,還有一項項「黑科技」閃亮登場。例如人形機器人上「春晚」扭秧歌、無人機飛夜空放「賽博煙花」、DeepSeek人工智能開源大模型引發世界熱議,都是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深融合,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的顯著成果。

  香港近年在創科上也正急起直追,特區政府從發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到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和傑出創科學人計劃等多項人才政策,均說明政府對創科和新產業的重視,也確實做出了一定成績。

  但對比內地其他城市如杭州和深圳,香港明顯仍缺乏真正扎根本地的人才和企業,在科研成果轉化和創科生態圈的建設上,亦尚有許多應該改進的空間。香港本身已擁有深厚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庫,關鍵是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成具體成果,以創新思維尋求突破。

  勇於突破開創新發展格局

  去年「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因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有望繼續成為熱點話題。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預留10億元成立「人工智能研發院」,說明特區政府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研發在新時代的重要性。未來國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相關政策也會持續發力,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加快算力、算法、數據研究攻關,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研發布局,推動人工智能和重點行業深度融合;地方也正積極制定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和優惠措施,爭相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

  香港必須深入了解國家的這些最新政策動向,不但要借鑒不同地區培育新產業的經驗和舉措,也要爭取與更多內地城市通力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過去數年為香港的科研成果商品化、落地化提供了最佳平台。香港有科研,內地有實業,兩者結合已構建出一套成功的合作模式,不僅表現於廣州、深圳、香港科技集群連續多年高居全球第二位,內地科研資金「過河」南下,也為香港科研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未來香港還要更進一步,除了繼續把合作領域深入至杭州等地外,更可有效運用「內聯外通」優勢,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國外企業「引進來」搭建一個更全面的平台,打造一個「開源式」的國際創科合作平台。

  今年的全國兩會,將為國家新階段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新形勢下,香港必須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創新,要發揮勇於改革、敢於破局的精神,才能在新時代中開闢出新的道路,創造出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