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線/遲來的欣賞\姚文冬
上初二時,有一天,父親突然問我,聽說你會唱京劇?我含糊地應了聲,擔心他會干涉我。沒想到他卻眼露驚喜,讓我給他唱一段。見我扭捏,又說,如果我給他唱一段,就給我十元錢。母親受了驚嚇似地看了一眼父親。我就低頭唱了一段。由於低着頭,沒能看到父親的表情,但他真給了我十元錢。
人生總有相似的事重複發生,如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兒子上初中時,我發覺他特別愛唱歌,我的第一反應是─千萬別耽誤功課啊!不知當年父親是否也有過這種心理活動,但我很快就做了和父親同樣的事,要求他給我唱一首聽。兒子不像我扭捏,聲情並茂地演唱了林俊傑的《曹操》,在我的驚訝中,又唱了周杰倫的《青花瓷》。我驚訝的是,如果有伴奏的話,兒子的演唱效果會更好。他唱得很投入,肯定沒看到我眼裏有淚花閃爍─我的孩子,陽光、健康,嚮往美好,有所愛,這比我看到他成績單上的高分還要開心。
當年的父親也被我感動了嗎?不得而知,但多年後,當我明白了十元錢在一九八四年的價值,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滿意,他迫切要表達的,是對他兒子的欣賞。其實,他並不喜歡戲曲,就像我也不愛聽流行歌曲。但這些事讓我明白,父子之間有一種美好的情愫,叫欣賞。
現在重提舊事,是歷史又有了驚人的相似─在我和父親之間。父親老了,反應遲緩,人也愈發沉默。但我隨口問了一個木匠方面的問題,他竟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我一驚,父親做了一輩子木匠,我卻一直「視而不見」─雖然,眼見他去給人家蓋房子、在廂房整夜造傢具、騎着摩托車去縣城給木器廠修鋸,為了這個家不辭辛勞,而實質上,我對他、對他這門手藝,究竟了解多少?更別提欣賞了。
於是,我藉口要寫小說,需要了解建房的細節和木工常識,向他鄭重請教。以為他會敷衍我,卻沒想到,他竟沒有一點過渡,從沉默直接轉化為行雲流水,他告訴我:落葉松適合做檁條、紅松適合做門窗、房架是一座房子的靈魂,「跑樑」就是房架起來後,木匠在樑上走一遍,如果樑檁紋絲不動,說明房架嚴絲合縫,這既是檢驗房架的質量,也是向人展示自己,那是一個木匠最值得驕傲的時刻。當我說,我想在小說裏寫一個木匠跑樑時掉了下去時,父親立即反駁,不可能。我說,我是虛構。父親依舊執拗,那也不會掉下去,別說平房,鎮上的電影院那麼高,他走在樑上就像走平地。看來,父親衰老的只是身體,他的精神一直昂揚自信。那一刻,我感動得想哭。
其實,這樣的對談,應該發生在六十年前。那年,十五歲的父親開始學木匠,如果爺爺活着,他能以欣賞的姿態,像父親聽我唱戲、我聽兒子唱歌那樣,聽父親講述木工技術的點點滴滴嗎?然而,是因為爺爺的早逝,父親為了養家才去學木匠,他學到了手藝,卻失去了被爺爺欣賞的機會。於是,我有了一種錯覺─現在我對父親的當面請教,彷彿是替爺爺補上的一次遲來的欣賞。
讓我意外的是,當晚我發現,我分享在朋友圈的一篇小說,被父親點了讚。我心一酸─父親平時只會接聽語音、視頻電話,手機方寸之地,但他從不光顧朋友圈,也不知朋友圈為何物,我教過他幾次也沒學會,卻偏偏在這天,他竟找到了我的朋友圈,給我點了讚?這顯然是,因為白天的對話,也讓他想起來,他的兒子這麼多年一直在寫作,但他從沒過問過─這個讚,是否也是他對我的一次遲來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