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色/風雪裏的奇兵\判 答
南方的三月拂堤楊柳、草長鶯飛,但在北方,風裏還裹着碎雪,仗着自己尚有餘威橫衝直撞。東北的街頭,哪怕年早就過完,糖葫蘆攤子依舊精神抖擻。玻璃櫃裏紅艷艷的山楂,就像一串串還沒熄滅的燈籠,但老饕們都知道,這時候最讓人惦記的,不是山楂,而是旁邊其貌不揚的「山藥蛋」。灰撲撲的小圓球穿着晶亮的糖衣,咬開是糯中帶韌的驚喜,一股柔暖直抵心尖。
山藥蛋這個詞,對很多南方人來講確實陌生,但在我生活的土地上,從小它就是不可或缺的陪伴。寫完作業、放假時;逛個街、周末陪老媽「掃」個菜市場,一顆顆山藥蛋總能穩如泰山,接住你所有的心血來潮,也能勤勤懇懇,將這時間的年輪打磨得光潤、綿長。這名字聽起來憨厚,實則是山藥的珠芽,埋在土裏攢足了澱粉,一出場就很百搭。北方人尤其愛用它燉湯、燉菜時當個「添頭」,但最顯山露水的,還是在糖葫蘆的舞台上一枝獨秀。據說起初是小商販們用光了山楂,靈機一動把蒸軟的山藥蛋串成串,蘸糖掛出,沒想到誤打誤撞竟大受歡迎,時至今日,都是東北、河北一帶冬日甜品界的狠角色。
如果說山楂是酸酸甜甜的初戀,那山藥蛋恐怕可比喻成忠心不二的老友。別人用力吸睛,它輕巧藏拙。吃山楂,吃的那股糖衣脆皮下,呲溜溜酸的反差,可吃山藥蛋,就像坐上了熱炕頭,不但沒有一點突兀感,還能聊着、笑着,敘舊着,渾然不覺天色已晚。做這隻糖葫蘆,食材要蒸透,好的山藥蛋外層微微起沙,內裏卻留有一絲勁道。咬下去脆殼「咔嚓」一聲裂開,糯香的山藥在口腔打滾,甜得和氣,嚼得帶勁,反而襯出一股樸實的糧食香,扎扎實實,在吐着圈的哈氣中,一口一個,停不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