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內需透視③/雙循環戰略 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在全球經濟格局調整和貿易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部署。在此背景下,企業轉型升級成為關鍵,以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強化新質生產力。雙循環戰略不僅增強了經濟的內生動力與抗風險能力,更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大公報記者 朱燁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揮內需潛力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想最早在2020年4月10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被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後,在2020年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這一構想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首次明確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此後,雙循環戰略逐漸成為中國應對國內外顯著變化、實現更高水平經濟發展的關鍵戰略。
內循環穩定 確保中國經濟韌性
2025乙巳春節過後,京東雲已正式上線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支持公有雲在線部署、專混私有化實例部署兩種模式,供用戶按需部署,快速調用。「我們也致力於讓京東有責任的供應鏈深入更多行業和產業,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京東集團副總裁馮蕾說。
今年1月,上汽通用五菱捷報傳來──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成為中國首個累計產銷量達3000萬輛的中國品牌車企。究其背後,是上汽通用五菱助力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具體成果。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度尼西亞建立生產基地,首創全產業鏈的「跨國搬鏈」。
2024年11月,五菱印尼公司第16萬輛整車暨雲朵出口車成功下線,成為中資企業走向世界的成功樣本。
近年來,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中國經濟面臨着外部挑戰。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大公報表示,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需要強化內循環,來推動經濟自主性。中國正在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而內循環的發展,將成為其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引擎,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劉英表示,內循環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提升經濟的自主性,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特別是在當前全球供應鏈不穩定的背景下,內循環的穩定能夠確保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安全性。」
建設統一大市場 有助資源自由流動
受訪中,劉英多次提到內循環的重要抓手之一是「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她認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仍然存在區域不平衡、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充分等問題,而「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將有助於促進資源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
「我們強調新質生產力,強調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其實這些都要求我們內部形成有機的統一體,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她說,內循環推動的不僅僅是單一產業的轉型升級,而是整個產業體系的構建。未來這一體系將不僅涵蓋傳統的一、二、三產業,更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