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清思】「青衣」是詞還是短語?語言結構值得深究

●香港人往往將「青衣」視作一個詞而非短語。圖為在青衣自然徑上俯瞰青馬大橋。網上圖片
●香港人往往將「青衣」視作一個詞而非短語。圖為在青衣自然徑上俯瞰青馬大橋。網上圖片

  香港有一個地方叫做「青衣」,據說青衣島附近海域曾生產青衣魚,又有指該島地形似青衣魚,因而得名。在香港的語言環境中提及「青衣」,一般是指地名;指代一種魚時,或許要叫「青衣魚」來區分。

  「青衣」借代儒生

  不過,「青衣」一詞在香港以外的漢語環境中卻有其他意義,它常見於古典詩詞、文獻中,最初是一種春服,為青綠色(古人以青色作為春天的代表顏色),有時用來借代儒生,例如南宋詞人陸游的「只愁風斷青衣渡」、唐代白居易的詩句「青衣報平旦」等等。後來「青」也可作黑色解。無論如何,古時的「青衣」大抵就是「青色的衣服」之意。

  上述例子在意義上之差異,正好反映漢語「詞」和「詞組」的不同結構。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音義結合體,換句話說,它是表示最基本的完整意義,並且能自由造句的語法單位。

  例如,當我們看到「青衣」這個字眼時,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地方或是一種魚(意義)。將「青衣」視作一個詞,這是本港理解這個詞語最常見的方法。

  至於詞組,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成的語法單位,其意義是將組成這個詞組的詞的意義合成的結果。同樣是「青衣」這個書寫形式,若將其理解為「青色」(形容詞)+「衣服」(名詞),就是兩個意義簡單相加,這種對「青衣」的理解便是將它當作詞組看待的結果。因此,古代使用「青衣」一詞,其實就是將它當作詞組看待。

  加「的」字區分詞和短語

  詞和詞組的結構所導致的意義差異,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至於如何分辨,只需在兩個字之間加上「的」字,如果意思跟本來的不同,那便是詞,否則就是短語。

  例如作為詞的火車並不等於「着火的車」、大學並不等於「大的學校」或「大的學問」、葡萄牙並不等於「葡萄的牙」等等。

  這些例子說明,在日常語言使用中,即使外在形式(書寫或說話)相同,不同的語言結構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因此,哪怕是母語使用者,仍需對自己的語言有基本的語法認識。

  無論「青衣」是指地名抑或青色的衣服,它們背後的語言結構和文化意義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這不僅有助於日常準確表達,同時也是對文化的尊重。

  ●蘇澤民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