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作品寫下堅韌與希望 書法家張文佑以口執筆



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正於陳震夏館地下展覽廳舉行「心——張文佑書法展」,呈獻當代書法家張文佑30幅精選作品,將持續至10月5日。
張文佑,這位以口執筆的中國書法家,透過楷、行、草等書體書寫經典經文,本次展覽也展現其數十年淬煉的書法造詣,更為其首次香港個展,重點展品涵蓋《蘭亭序》及《心經》等,反映出張文佑的多元書風。開幕主禮嘉賓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重慶黔江市佛教協會會長弘藏法師、福州羅源佛教協會副會長及龍華寺住持修德法師、中大善衡書院院長莫仲棠等。
張文佑生於河南農村,幼年因誤觸高壓電意外失去雙手。此後,他憑藉毅力,以口代手研習書法,師承耿春林、劉惜闇、張榮慶等名家,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性獎項的肯定,包括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獎等。他介紹︰「書法,古人稱為法書,即謂效法書寫文字的技巧或者方法,指其書寫的文字不但有實際用途,而且具備藝術之美,是一種美妙的視覺享受。萬法唯心,所以書法也是心法。在書寫的過程中,心漸專一,不知不覺就會放下一切俗累,自然就達到了一種愉悅的狀態。心情愉悅,萬般輕鬆。由此證明,書法不僅是一門視覺藝術,也是一門養生之道。」
莫仲棠則分享道:「張老師的故事是勇氣與堅持的真實寫照。他用口來練習書法,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艱辛與挑戰,最終取得卓越成就,令人敬佩。在逆境中,他以書法為心的寄託,每一幅作品都訴說着他的堅韌與希望。他提醒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不要放棄,應該努力尋找自己的意義和方向。」
在開幕當日的「書法即心法」講座中,張文佑即席示範書法,並探討如何讓傳統書法融入現代空間。他表示,當觀眾與作品產生共鳴,書法便不再只是紙上墨跡,而是跨越時空的對話。
如何在追求書法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張文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分享了他創作的小秘訣:「我每日都要臨習古人的書法,通過臨習古人的經典作品,感受古人在創作時的脈動,才能進一步學習領悟到古人書法創作的精華。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時刻謹記,臨帖只是一種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我們臨習經典是為了能把古人的創作精髓轉換為自己的創作慣性,逐漸去除平時不良的創作習性。臨帖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學習過程。我在臨帖的時候常會冒出新的靈感,就好像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我會抓住這種感覺來創作一幅新的作品,同時把自己的思考也融入這個作品中。我現在的節奏基本是一天臨帖一天創作。」他續說:「書法能夠表達自己的心境和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而心境的提升和傳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深入文化經典中,創作的心境才會不斷提高,這兩者互相補充、缺一不可。書法不等同於寫字,如果只是寫字,那就不叫書法,書法必須要體現出自己對這個世界、對中華文化的深刻思索和感悟。」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