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融合發展 北都區規劃落地成關鍵


專家建言打通大灣區「四流」 實現內地數據「過河」
內地新質生產力持續爆發,香港如何透過北部都會區加快與內地創新科技融合發展,打造新經濟增長引擎,成為全城關注熱點。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需要以北都區為基礎,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做好規劃銜接機制,打通「四流」(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數據流),當中特別是數據流動,爭取內地數據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過河」,從而加快兩地創科合作,培育香港新經濟增長點。同時支持發展商與創科企業合作,以配合政府對未來新產業布局遠景。●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悅琴
葉文祺指出,在創科合作上香港可以扮演三個功能,首先是利用香港大學優勢尖端科技上游研發。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及Elsevier公布的排行榜中,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全港共有1,534名學者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更有13人躋身所屬學科領域的年度影響力全球十大。
港可發揮3功能 研發融資走出去
事實上,香港高等教育系統具有強大科學研發能力,也有產學研融為一體的發展優勢,有條件推動創新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香港應重視並發揮高等院校的創新科技研發實力與優勢,重點支持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項目、優勢產品,讓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時更具明確目標與方向,同時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更重大的貢獻。
其次是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內地科技企業集資。事實上,香港資本市場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支撐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戰略抓手,也是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群體崛起、打造「中國硅谷」的重要支點。通過滬深港通的制度創新和穩健運行,香港資本市場還給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分享中國經濟紅利、給中國投資者提供了參與世界經濟增長的機遇。
與此同時,可利用香港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及規則幫助內地科技公司走出去。香港不但資本及流通量大,沒有外匯限制,金融制度高度國際化,稅制和法律制度相對完善。對於內地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香港上市融資或改革重組,再進一步企業化和國際化,投資海外擴展業務。
葉文祺指出,要做好以上三點,香港需要以北部都會區為基礎,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做好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通四流,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信息流,當中特別是數據流動,爭取內地數據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過河」,對香港創科發展尤為重要。
發展商:北都區住宅項目引入創科元素
對於早前有建議提出發展商與科企合作於北部都會區共同發展,會德豐地產副主席兼常務董事黃光耀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支持發展商與創科企業合作,以配合政府對未來新產業布局遠景。他指出,集團與香港科技園合作多年,攜手支持本地初創發展,積極參與香港新科技產業。他進一步指,集團旗下位於北都區古洞的住宅項目計劃於本年內推出,當中亦會引入不少創科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