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同發展 增強經濟新動能

  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科技創新浪潮重塑產業生態的當下,特區政府發布的財政預算案以「全力加速發展經濟」為核心,提出一系列突破性政策框架,展現出特區政府以創新驅動未來的決心。在這一轉型進程中,香港工商界既是政策落地的關鍵執行者,更是資源整合與價值創造的主動參與者,必須推動深化政企協同、激活市場活力、拓展國際網絡,以新質生產力為支點,推動香港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融入灣區釋放協同效應

  首先,以科技創新重塑產業競爭力。特區政府將人工智能、微電子、機器人等前沿科技列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領域,工商界在此進程中扮演着雙重角色:一方面,工商界需主動對接特區政府搭建的研發平台,推動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技術在金融、物流、醫療等領域的場景化應用;另一方面,資本力量應通過風險投資、產業基金等形式,加速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落地。

  其次,融入大灣區釋放協同效應。北部都會區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標誌着香港從「單點突破」轉向「區域協同」的發展邏輯。對工商界而言,這既是空間載體的拓展,更是產業鏈重構的機遇。工商界應主動參與北都區的基建與產業規劃,推動高端專業服務、現代物流等產業與創科生態深度融合,使這一「新引擎」成為大灣區要素流動的樞紐節點。

  以系統思維破解轉型挑戰

  再次,傳統產業升級與國際樞紐功能強化。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香港金融、航運、貿易等傳統優勢產業需以創新賦能實現價值躍升。財政預算案提出優化上市制度、發展綠色金融等舉措,為工商界指明升級路徑。工商界應發揮市場敏感度優勢,協助政府拓展東盟、中亞等新興市場。

  最後,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預算案提出優化專才引進政策、擴大「一帶一路」獎學金等舉措,需工商界深度參與落實。工商界可通過「產學研合作」定制人才培養計劃,如與高校共建人工智能碩士項目,定向輸送行業急需人才;跨國公司則可發揮全球網絡優勢,搭建國際人才交流平台。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工商界在吸引人才時需超越「高薪挖角」的單一思維,更注重構建包容性創新文化。例如,科技企業通過設立彈性工作制、跨境聯合辦公等機制,幫助人才平衡粵港澳大灣區生活成本差異。

  總之,以系統思維破解轉型挑戰。香港經濟加速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政府前瞻布局,更依賴工商界的主動作為。當前,香港工商界應把握三大關鍵:一是以「長期主義」看待創新投入,避免短視逐利;二是以「協同思維」打破行業壁壘,推動跨領域資源整合;三是以「全球視野」開拓新興市場,講好香港故事。唯有如此,香港方能將「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國際化市場網絡、專業化服務能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優勢,在全球經濟變局中開闢高質量發展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