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港做好配套人才建設 可成內企「出海」樞紐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規劃的謀劃布局之年。如何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會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們在這次兩會上討論的重要話題。多位代表和委員都準備提交有關建議和提案,內容包括金融拓展、法律服務、創科發展、人才培養、品牌建設等。他們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都建議,香港要做好配套人才建設,發展成為內地企業「出海」的全方位增值服務平台,打造「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等,更好地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更好服務國家所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黃子晉
沈豪傑倡內地大學落戶北都區聯手育才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核心,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沈豪傑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說,內地有不少優秀大學專門培育航空、工業設計、數據科學、跨境電商、新能源汽車等創科領域人才,如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若他們未來能落戶香港的北都區辦學,與本地大學合作、互補,兩地攜手培育更多範疇的創新科技人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進程定能大幅提速。
發展兩地大學學分資格互認
「香港的產業結構較單一,未來要發展更多創科產業,然而卻缺乏相關人才,而本地大學創科課程種類也遠沒有內地的選擇多,相關領域的產業發展有可能受本地人才供應和培養力度不足局限。」沈豪傑說,內地很多優秀大學具備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優秀的師資團隊,在很多創科領域擁有世界一流的教學實力和經驗,而香港的北都區、河套園的發展需要及早謀劃,期望中央政府能探討推動內地專門培育創科人才的優秀大學落戶其中,或者與本地大學合辦、協同設計更多元的創科相關課程,發展兩地指定大學學分互認、資格互認,讓對創科有興趣的香港學生不再因本地沒此學科而埋沒天分,長遠解決香港面臨的創科人才短缺情況。
他說:「國家多年來持續投放大量資源全方位推動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很多大學培育創科人才的成績驕人,就算他們不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世界排名前列,他們的到來一樣可以為香港創科發展帶來重大貢獻。」
盼訂政策便利內地院校來港辦學
沈豪傑續說,要實現引進內地優秀大學來港設分校,必須得到中央政府,以及特區政府的支持,譬如特區政府可能需要制訂便利內地大學來港辦學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帶頭推動內地與香港的大學進一步加強各類型溝通和合作,增進相互了解等。
「引入境外人才是『即食』,但香港長遠始終要培養好本地人才,而要辦一所大學、引進分校都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及早謀劃長遠,愈早做愈好。」
環保社企冀港活用科技推可持續發展
環保科技社企創辦人、香港青年徐嘉熹表示,科技日新月異,很多不同類型的科技產業都值得在香港進一步發展,就以環保科技為例,社會對有關服務需求愈來愈大,相信很多市民都和他一樣希望香港透過運用好不同科技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倘有機會讓更多地方的大學來港培育人才,相信社會是有這樣的需求。
胡劍江:推動兩地業界併船出海
「內地與香港齊心合力,定能幫助中國企業更好『走出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說,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體系,融資渠道豐富;法律制度穩健透明,與國際接軌;國際貿易聯繫緊密互信,擅長與國際客戶溝通交流;更是國際航空樞紐、國際航運中心,交通和物流網絡四通八達,能夠快速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十分適合擔當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和新產品發布地,倘能推動內地不同企業完善協作體系,加強與香港相關業界的交流,定能更好併船出海。
成功關鍵需兩地業界齊心協力
談到內地汽車產業近年的發展十分蓬勃,胡劍江說,雖然國家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然而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多變,關稅政策湧現等情況都為中國汽車出口帶來挑戰。「內地新能源車企要更好邁向世界,需要做好集資工作,應對好匯率波動,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提供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又有股票市場提供集資渠道,各類型專業服務世界一流,這些優勢都讓香港有能力協助內地車企『出海』。」
被問到讓內地車企成功「走出去」的關鍵,胡劍江認為,是各大車企,以及內地和香港相關業界能否齊心協力。他建議國家推動業界與內地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促進溝通協作,共謀突發事件對策,制訂協同出海戰略,減少內耗,積極互補,更好與香港金融、貿易等業界攜手全方位開拓海外業務發展空間等。「香港在協助內地產業『出海』中,無論在金融、法律、貿易、產品展示等方面都具備獨特優勢。透過加強協同合作和完善體系建設,內地企業將能夠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揚帆萬里。」
車商盼國家續挺內企用好港優勢
獲得中國上海汽車集團電動車MG香港總代理權的富利堡集團主席黃毅力表示,香港對電動車的規格、標準、服務,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均與國際接軌,加上香港相關業界多年來在汽車貿易等方面累積了深厚的聯繫和經驗,熟悉如何到歐洲,以至東盟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期望國家繼續支持內地汽車「出海」,用好香港相關優勢。
打造「一帶一路」平台 更好地「走出去」「引進來」
香港印尼商會董事何震東表示,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業務時,需要香港的專業服務作支持,也需要香港專業人士去開發及執行管理業務,希望香港透過優質的綜合服務為出海企業,或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商界人士,提供資訊平台,更好地「走出去」、「引進來」。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盧金榮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有「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令香港可發揮「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角色,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發掘「一帶一路」機遇、把「一帶一路」沿線企業「引進來」開拓內地市場的雙向平台。因此,他建議中央支持香港打造「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統籌整合官商資源,提供金融、法律仲裁、市場信息等一站式服務,同時支持香港企業進駐「一帶一路」境外經貿合作區,助力香港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更好助力國家以開放促改革。
港擁金融服務多元 調解院總部落戶
在金融方面,他提到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資金自由進出、為企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的優勢,可以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提速、提質、提效。特別是愈來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用人民幣作跨境貿易結算,市場對以人民幣投資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需要進一步豐富投資產品、渠道和風險管理工具,更好滿足投資者資金配置和風險管理需求。
在法律方面,盧金榮認為,香港可以為企業提供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法律環境、法律法規、司法判例、政策解讀、合同審查等方面的諮詢服務,對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項目進行法律風險評估,提出風險防範和應對措施,保障企業投資安全。另外,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可以爭取更多企業在香港簽訂合同,並選擇以香港作為仲裁地點,將香港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國際仲裁中心。
倡按內企同等待遇 挺港企進駐合作區
他還建議,香港「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可通過線上線下恒常諮詢渠道,舉辦主題論壇、專業培訓、特色展會、投資推介會等系列活動,為企業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市場信息,內容涵蓋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政策、市場動態、行業趨勢、投資環境等,助力企業精準制定營商策略,降低市場進入風險,更好把握發展機遇。
遍布「一帶一路」沿線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既具有成本優勢,更是香港企業進軍「一帶一路」市場的重要平台。他還建議中央有關部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討,按照內地企業同等的待遇,支持香港企業進駐合作區。同時,建議中央有關部委制訂政策支持港企,包括鼓勵經貿合作區的投資及貿易利用人民幣結算、為港商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區生產的貨品內銷提供各種優惠,以及進一步擴大零關稅政策的涵蓋範圍等。
善用港「世界之窗」 國潮品牌聯手外闖
手錶品牌萬希泉創辦人沈慧林常常與國內外的知名IP打造聯名款手錶。「很多國潮品牌都想來香港,希望可以加強合作,這方面兩地品牌可以多溝通。」他表示,香港是中西合璧的城市,內地近年打造了很多國潮品牌、國潮IP,相信可以透過香港這個「世界之窗」,與不同產業合作發展「出海」,引領潮流。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陳亨利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有國潮品牌有意「出海」,但較少海外經驗,亦不熟悉海外市場,香港正好是很好的「跳板」,具豐富國際營商經驗,兩者可強強聯手。
他還分享,近年其集團也與內地一個運動品牌,聯手進軍東南亞市場,現時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開展業務,亦有成績。
港經驗豐 可掌亞洲品牌崛起機遇
陳亨利表示,亞洲擁有龐大的人口及消費市場,對品牌發展來說,亞洲將是一片新藍海。港企在亞洲有完整的供應鏈,可為亞洲品牌生產,並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的優勢,與國潮品牌「出海」,共同開拓亞洲市場。同時,也有不少東盟品牌有意進軍內地市場,亦有不少內地品牌希望出海,香港廠商在兩地營商經驗豐富,三方合作,可在亞洲品牌崛起的機遇中共贏。
他舉例,去年底圓滿舉行的「香港時裝薈」,有來自至少25個國家或地區的品牌、設計師、業界人士等參與其中,拓展機遇,其中有柬埔寨品牌在「時裝薈」獲青睞且售出作品,該品牌創辦人兼設計師落實移居香港發展事業。也有深圳設計師參加一檔本地時裝設計師比賽真人騷電視節目,其作品備受讚賞,後來也留港發展,故看出香港對海內外品牌及設計師的吸引力,他們以香港為基地發展,甚至設立區域總部,讓品牌及設計更容易走向國際舞台。
陳亨利建議,推動國潮品牌、香港品牌服飾植入電影、電視劇及綜藝節目中,以提升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推動品牌走向國際,增強國家軟實力,以國潮品牌、香港品牌說好中國故事。
他又建議推出更積極的政策誘因及措施,推動內地品牌及設計師來港參與「香港時裝薈」,並以香港為基地,發展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