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臨浦觀瀾話古今(中)

●觀瀾古墟南門入口。 作者供圖
●觀瀾古墟南門入口。 作者供圖

  木 木

  從地理上看,觀瀾處於新安縣北部邊緣。由於觀瀾河北流,這片區域歷來與東莞的聯繫更多一些。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南山、福田、羅湖、鹽田等南部行政區毗鄰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接受香港輻射比較明顯。面對這種情況,觀瀾為了克服地理局限,用好香港資源特別是赴港鄉親資源,出台了「一線一站一區」發展規劃:一線即建設地鐵4號線,從福田口岸直通觀瀾,交由港鐵運營;一站即修建深圳北站,廣深港高鐵與地鐵4號線在此交匯;一區即打造觀瀾休閒旅遊區,主要面向港人及經由香港來深的外國人。通過這一發展策略,把相對偏遠的深圳北部山區同香港連接起來。

  我早在20年前就對觀瀾有所耳聞。當時在香港工作,結識了被海外媒體稱作「中國高爾夫之父」的朱樹豪先生。他因應觀瀾休閒旅遊區建設規劃,在深圳與東莞交界的荒山野嶺間,開發了一個近20平方公里的高檔休閒運動基地——觀瀾湖高爾夫球會。球會於1992年成立,1995年開業,2001年主體設施建設完成。在這片處女地上,朱氏家族先後投資50億港幣,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的私人高爾夫度假勝地,被視為高爾夫運動進入中國內地的一塊里程碑。自開業以來,觀瀾湖不斷推出各種世界級的高爾夫服務設施,豐富多樣的休閒、康樂及養生運動,並提供相應的娛樂、餐飲配套。因此,觀瀾在我想像中一直是童話世界般的存在:一片湖水之畔,藍天白雲,綠草如茵,鳥語花香。

  有意思的是,球會雖以「觀瀾湖」命名,但在觀瀾卻只有一些河道水灣,並沒有湖。如此命名,不知是否來源於朱先生對當地自然環境和山水形勝的想像。曾經讀過一篇講觀瀾的文章,作者陳世旭,其中寫道:「被濃厚的草和樹覆蓋的重重丘陵,像波濤一樣在車窗外起起伏伏,無邊的清涼和馥郁氣息讓你覺得自己是水中的游魚。天空中飄散着絲絲縷縷柔軟的雲,遠遠近近的樹林,以一種極大的無言的歡欣,蕩漾在靜謐中。一陣細雨般的,不知從什麼地方襲來,車窗前悄悄揚起馥郁而溫馨的花粉。憑這股香味可以聞到有無數的花在忽然之間盛開。這裏是深圳龍華觀瀾湖。」

  可以說,觀瀾湖是無湖之湖,沒有湖的形態,卻有湖的神韻。體現這神韻的,不只是觀瀾湖高爾夫球會,還有觀瀾山水田園。那是一片佔地約26萬平方米,以綠色環保為主題,以嶺南客家風情為基調,集生態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鄉村民俗文化為一體的「世外桃源」。

  當然,還有被譽為客家文化活化石的舞麒麟和客家山歌。嶺南大多數客家村落都有舞麒麟的傳統,而觀瀾尤甚。作為傳統的節慶和婚喪祭奠儀式,舞麒麟不但是一種民間音樂舞蹈,還兼具強身健體和護族衛村的武術功能。麒麟用竹片和布匹等紮成,一般長約五六米。舞動時需兩人配合,一人舞頭,一人舞尾,把傳說中瑞獸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神態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客家山歌用當地客家方言現編現唱,有獨唱、對唱、群唱、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歌曲題材豐富,大致可分為八大類:情愛類、讚頌類、教益類、婚喪類、敘事類、歡樂類、悲嘆類、諧趣類。此外,還有兒歌、謎歌等也廣泛流傳。

  觀瀾文旅的業態和產品越來越呈現出自己的獨特魅力,而這份魅力,是以客家文化的活化與傳承為背景展開的。其中,「一墟三村」是它的主要承載者,也是它的代表作。

  一墟三村中的「一墟」,即觀瀾古墟。作為當年新安縣四大名墟之一,觀瀾墟始建於清朝早期,興盛於清末民初。自東而西,新安四大名墟皆依河而建:東和墟在沙頭角河畔,深圳墟在布吉河畔,觀瀾墟在觀瀾河畔,清平墟在茅洲河畔。便利的水陸交通,周邊相對密集的人口,是墟市繁榮的前提和存續的條件。但社會歷史的巨大變革,總是有意無意地使這些前提和條件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墟市的命運。四大名墟中,東和墟最早被中英街取代,清平墟後來成為寶安縣的糧倉所在地,深圳墟由於特區發展的需要而徹底改建,唯有觀瀾墟相對完整地保留了當初的建築格局,成為深圳現存最完整的客家風格歷史街區。

  觀瀾古墟由觀瀾大街、賣布街、新東街、西門街、南門街、龍崗頂街、立新巷等十幾條街巷組成,自清代中葉至民國時期的精美建築比比皆是。從總體布局和風格看,這裏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加之商品交流十分活躍,故有「小香港」之稱。古墟現存碉樓15座,商舖100多間,民居數百棟,儼然一座活的客家歷史、經濟、文化、民生博物館。

  觀瀾古墟核心區域約2.6萬平方米,除了街道兩旁的騎樓民居外,錯落其間的碉樓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些碉樓均建於民國時期,三合土夯築牆體,內為木結構樓板樓梯,現大都被闢為藝術家的工作室。另有一棟西式小樓,保存十分完好,在客家古建築群落中,頗為獨特。小樓一層門前出廊,立有西洋風格立柱,門額上書「公益酒家」四字。二至四層出陽台,裝飾西洋風格立柱、花式欄杆及中式花草彩繪、灰塑等。頂部護牆上書「瀾閣」二字,並有「歲次戊寅年建造」字樣。這棟建於1938年的特色小樓,現在成了一家影視博物館。進入小樓,徜徉在電影膠片所呈現的光影世界裏,彷彿真切地感受到了歲月的流逝。

  目前,觀瀾古墟經過保護性開發,商業運營已初具規模。通過現實的商業活動,展現昔日的繁華風貌,以傳承和發揚嶺南墟市文化。同時靈活運用數字技術,以排屋、碉樓為幕牆,以燈光、投影為手段,打造炫彩燈光秀,講述百年客家墟市的演變。古樸厚重的歷史文化地標與現代科技元素完美結合的光影盛宴,生動地展現了觀瀾古墟的豐富內涵和絕代風華。一批批市民和遊客前來觀賞打卡,每逢周末或節假日,舉家同遊,人滿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