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展推動藝術哲學湧現 索普 博特羅 畫作各具特徵

●黃玉龍創作的雕塑充滿力量。
●黃玉龍創作的雕塑充滿力量。

●《聖者》(1974年)充分體現了「博特羅風格」的特徵。
●《聖者》(1974年)充分體現了「博特羅風格」的特徵。

●黃玉龍的作品富有中國街頭文化的靈魂。網上圖片
●黃玉龍的作品富有中國街頭文化的靈魂。網上圖片

●英國藝術家史蒂芬·索普。網上圖片
●英國藝術家史蒂芬·索普。網上圖片

●哥倫比亞藝術大師費爾南多·博特羅。網上圖片
●哥倫比亞藝術大師費爾南多·博特羅。網上圖片

●史蒂芬·索普《Ancestral Echoes of Slow Time》
●史蒂芬·索普《Ancestral Echoes of Slow Time》

●史蒂芬·索普《Mirrored Silence》
●史蒂芬·索普《Mirrored Silence》

  藝術三月已經開啟,其中許多人關注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於月底展開,為配合展會濃厚且具互動性的藝術氣氛,藝術家、畫廊的展覽陸續起動;透過多元化的展覽,將海內外的傑出藝術作品帶給市民與藝術愛好者。方由(Ora-Ora)畫廊將呈獻三大展覽,包括內地藝術家黃玉龍的大型公共雕塑展「向上—黃玉龍」;英國知名藝術家Stephen Thorpe將在方由大館空間呈現的個展「史蒂芬·索普個展:望岳」;畫廊將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呈現的群展「無界線:人性共融」(Wild Lines)。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主辦方供圖

  在藝術氣息縈繞的3月,方由(Ora-Ora)畫廊將於3月12日至31日在香港摩天輪及AIA Vitality公園展開內地藝術家黃玉龍的「向上——黃玉龍」展覽,二十餘件高度超3米的雕塑將亮相中環海濱。這些雕塑朝向城市的天際線,富有朝氣,也充滿對未來的樂觀與希望。黃玉龍繼去年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首度亮相後,今年再接再厲展出其雕塑作品,也精選了一些融合了欖球元素的雕塑,呼應同在3月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橄欖球賽。

  自2000年代初,黃玉龍的作品對中國街頭文化的演變提供了強有力的評論。藝術家本人通過街頭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符號——連帽上衣,引領觀眾對歸屬感與城市生活的複雜性產生正面思考。

  方由聯合創辦人兼主席梁徐錦熹表示,黃玉龍的藝術總是充滿積極與振奮人心的力量。「他打破界限,讚頌多元與包容。此刻正是宣揚樂觀與正能量的最佳時機,而香港也是最合適的城市。」

  前往山脈探索內在

  英國藝術家史蒂芬·索普(Stephen Thorpe)的全新個展「望岳」將於3月24日至4月26日在方由大館空間展出,藝術家也將參展畫廊於今年香港展會的群展。這次,索普帶來一系列全新創作,標題靈感來自俄羅斯登山家Anatoli Boukreev的名言:「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表達了對山脈的崇高敬意。縱觀歷史與不同文化的記錄,山脈始終被視為力量與神秘主義的象徵,既是神靈、苦行智者與神話生物的居所,也是凡人世界與神聖領域之間的界限。它們的崎嶇山峰構成了人類野心與未知相遇的邊界,象徵着人類對超越自我的永恒追求。而索普的全新畫作探索了人們與這些具有文化意義的景觀間的破碎關係。通過對色調和質感的對比,他邀請人們有意識地審視內在世界。

  索普的畫作以獨特的平面感和奇異的縹緲感勾勒出遙遠的山脈,周圍則是精緻且有質感的地毯和掛毯。索普反思了現代生活的脫節,以及人們如何從自然、傳統和幾世紀以來的確定性中失去根基,從而產生一種新的無根感。藝術家探索根植於精神分析的主題,既受到卡爾·榮格(Carl Jung)主題思想的影響,也借鑒了日本木刻風格傳統和藝術家成長地——蘇格蘭自然風景的文化原型。

  在梁徐錦熹看來,索普的新系列是一趟前往遙遠山脈的旅程,但也與社會和人們的內在精神深深相連。

  此次展覽也將出版一本刊物,其中包含美國評論家、歷史學家及當代繪畫領域的權威人士——Barry Schwabsky圍繞索普作品所寫的論文。

  充滿慶祝感的藝術遺產

  有時,藝術展示既尊重古老的傳統,又懷有對當代新穎藝術媒介的熱情。在月末的巴塞爾展場中,畫廊將重點呈現哥倫比亞藝術大師——費爾南多·博特羅(Fernando Botero)的經典作品。博特羅以其圓潤且充滿節慶氣氛的畫作,以及對生活的熱情,成為國際藝術界的重要人物。其創作靈感來自故鄉哥倫比亞的陽光、傳統與節慶,而其獨具特色的「博特羅風格」已在全球範圍內廣為人知。本次展覽將是博特羅自2023年辭世後在亞洲的首個重要展覽。

  展會的重點之一,是一幅大型的女性肖像畫作《聖者》(1974年)。畫作描繪了一位身穿黃裙、佩戴紅手套、頭頂光環的女性,充分體現了「博特羅風格」的特徵。其鮮艷的色彩與人物的豐盈比例巧妙結合,不僅讚美了人類形態的美感,還蘊含一絲溫和的諷刺意味,呈現世俗與神聖之間的微妙平衡。

  博特羅的兒子費南度·博特羅·澤亞(Fernando Botero Zea)說:「香港及整個亞洲對我父親來說意義重大,我懷着高興的心情來看他的作品在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出。」

  梁徐錦熹表示,博特羅是一位藝術造詣非凡的大師。其藝術遺產充滿慶祝感與熱情,並在全球收藏家與愛好者中永續流傳。

  此外,畫廊也將展出來自內地、香港、哥倫比亞、美國,以及歐洲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數碼藝術、雕塑、繪畫等形式。參展藝術家包括鄭哈雷、朱力行、彭劍、林偉而、Juri Markkula等。其中,香港藝術家朱力行的全新裝置作品《F(ear) and G(reed)》(2025年)將首次亮相。此作品將加密貨幣市場轉化為生成式大提琴音樂。朱力行的作品曾於今年1月在方由大館空間的群展「數碼節奏」展出。

  瑞典藝術家Juri Markkula也將帶來全新作品,他以鮮明的創作風格和獨特的工業化學手法而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