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關稅有法】專家籲積極拓展非美市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美國最近確定對中國出口貨物加徵10%的關稅,有專家認為,中國出口企業進行產能轉移和開拓美國以外的非美市場,是目前較為有效的應對政策。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美國再度加徵中國出口商品關稅,將降低中國商品的競爭力和提高出口成本,出口企業就要想方設法降低生產、物流等成本,盡量消化一部分成本;另一方面,有條件的企業可以考慮將一些低端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和規避高關稅。
他稱,有的企業已經將產業鏈轉移到墨西哥、東南亞和印度等地;有一些東部的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內地中西部,也可以降低成本。在銷售渠道上,內地一些企業也在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如今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超過了50%,對美國的出口依賴正在不斷地下降。另外,出口企業也在大力開拓內銷,以減少對美國出口的依賴。建議政府給出口企業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和優惠,助力這些企業積極開拓非美市場,克服暫時的困難,並在信貸、稅收等多方面給予支持。
建議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內地知名財經人士李大霄指,美國在今年2月初已經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在這基礎之上又計劃在3月初額外增加10%的關稅,這對中國出口帶來很大衝擊。「我國應該積極應對,一方面與美國積極展開談判,如果沒有成效便可以採取對等反制等行之有效的舉措。」
為了更好應對貿易戰,李大霄又建議加大力度對「一帶一路」沿線如東盟、中東、非洲和拉美國家市場的拓展,以及積極與歐盟合作,共同應對美國貿易戰,重視非美地區的貿易開拓和維繫,同時用更加富有競爭力的產品來擴大貿易,更加重視跨境電商的拓展和應用,以更好地應對美國加關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