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發局:為減對美依賴 全球貿易轉移提速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興偉攝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興偉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 美國本周二(3月4日)起對中國貨品加徵額外10%關稅。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美國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實施更高的關稅,短期內全球貿易流動必受到影響,但這也會加速貿易的轉向,許多業務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地區,透過與新貿易夥伴的合作,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及美國加徵關稅帶來的影響。

  她指出,地緣政治因素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市場風險。有數據顯示,市場的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地緣政治因素主力影響的,尤其是在國際貿易的分配上,因此逐漸出現了區域合作的趨勢,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她預計企業將傾向轉為「區域生產,區域服務」。

  內地及香港出口份額有增無減

  范婉兒提到,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3年,美國從中國內地的進口減少15%,從香港的進口減少43%。但對比中國在國際貿易的份額,反而從2017年左右的12.7%升至2023年的14.1%,顯示儘管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減少,但中國透過與新貿易夥伴的合作,出口份額並未減少,反而有所增長。

  同樣,雖然香港來自美國、歐盟的生意減少7%,但香港2023年的整體貿易與2017年相比,上升了18%。原因同樣是香港與其他海外市場,如東南亞和墨西哥的貿易大幅增長。她相信,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貿易的轉向將進一步加速。

  ESG促供應鏈向市場更靠近

  另外,她又指,愈來愈多國家及企業重視永續發展(ESG),這意味着不應在遙遠的地方生產產品並運送到更遠的市場。這樣做會導致高碳足跡。因此永續發展的趨勢要求大家將供應鏈向市場更靠近,「例如在美洲,可能會在拉丁美洲建立主要的生產基地以供應北美;在歐洲,東歐則作為生產基地服務於整個歐洲;在亞太地區,則是中國內地市場成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