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客聚】減薪凍薪勢在必行

  潘國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普通職工月薪約數十元人民幣,八十年代末翻了許多番,但仍未過千元。香港同期月薪大概由兩三千港元漲到萬元上下。今天內地月入三五千元可以過得不錯,香港一兩萬元月入則僅足餬口。

  深港1小時生活圈已經成形,交通便利、物流暢旺。港人新一波北上消費以及跨境購物,對內部消費衝擊甚大。有人建議開徵港人陸路離境稅,真少不更事呀!這稅已在港深間高昂交通費中變相徵收過了,不宜再加。

  兩地薪酬的龐大差距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若港人要賺取高收入,就得大幅提升生產力(Productivity)。國家規劃要求香港維持和發展八大中心是正路。香港面對經濟轉型的挑戰,與美歐列強相類,只是沒那麼嚴重。隨着中國在高產值工業的突飛猛進,七大工業國的工業不進則退,高福利政策勢必無以為繼。於是我們見到美國新一屆政府大刀闊斧地削減政府開支,裁員與減經費雷厲風行。

  香港除了十多萬公務員之外,還有不少公營機構的薪酬與公務員薪級掛鈎。工會領袖常說要分享經濟成果,今時要不要分擔經濟下滑帶來省吃儉用的責任?

  所有首長級公務員都應該減薪,非首長級則要凍薪。凍薪第一步是起碼在今後數年停止按薪酬趨勢調查加薪。畢竟參加調查的大多是易賺錢、福利好的大機構,中小微企減薪裁員無法反映。其次要取消試用期滿的公務員每年必然升薪級的舊規,這樣不分賢愚勤惰,豈不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惡劣示範?

  打擊公務員士氣之說是無稽之談。香港社會向來戲稱公務員崗位為「鐵飯碗」,那是從未回歸前港英時代留下來的陋習。眾所周知,要解僱極不稱職的公務員程序繁複,中高層管理人員每每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前幾年「黑暴」期間,還有些人每月領政府的薪水,卻在幹顛覆特區的勾當。回歸前港督有權不必披露理由而解僱任何公務員,這是最後防線,回歸後這個行政權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繼承。

  還有人說「高薪養廉」,回歸前港英政府重在為英國祖家撈取油水,怠忽管治造成公務員有貪污環境才要講「養廉」。廉政公署成立超過半個世紀,還需要這權宜之策嗎?特區政府聘有經濟學家、管理人才,有能力自行重建符合現況的公務員薪級制度。 公務員薪酬節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