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促政商合作 提速北都區建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在電視節目透露,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方面,有內地企業正和政府商討參與,亦已有大型創科企業要求預留河套區發展用地,並承諾會將上中游產業都帶到該處。北都區發展採取政商合作、「片區開發」模式,邁出香港改革發展的重要一步。特區政府還可借鑒內地經驗,在政商合作上大膽破格創新,尤其在吸引海內外優質科企時,可提供土地、人才、融資、稅收等綜合支援,加快審批進程,全面提速北都區開發。

  北都區是香港經濟未來發展引擎,亦是香港改革創新的重要試驗平台。去年11月底,超過80間知名企業代表簽署支持及參與北都區發展意向書,有35間企業代表簽署項目協議,總投資金額逾千億元,北都區建設有望進入快車道。為加快北都區開發,特區政府試行「片區開發」模式,由投得項目的發展商綜合開發。新一份預算案提出,政府將會繼續優先為北都區投入資源。陳茂波昨表示,未來幾年工務工程開支從平均900億元,上升至1,200億元,增加的部分大多用於北都區,政府並期望今年下半年起陸續為3個「片區開發」試點招標。加大基建投入,有助北都區發展提速,有意見指出,政府還應積極推進政商合作,將更有利於北都區提速建設。

  新一份預算案公布後,有政黨表示,期望政府以嶄新的政商合作模式,提供土地和稅務優惠措施,吸引企業落戶;有學者建議,政府在吸引國際龍頭科企入駐時,可借鑒內地模式,如上海在與廣東、蘇州等地爭奪美國電動車特斯拉項目落戶時,在整個項目審批、土地規劃、開辦營運過程中,制訂了專門的服務清單,定制推進服務,創造了「上海速度」,加快特斯拉項目落地 。

  本港過往曾與大疆等科企失諸交臂,原因之一就是固守政府不直接參與市場運作的過時思維,不能滿足科企的用地要求。如今,大膽破除迷思,革新政商合作模式,才能在「搶企業」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政商合作思維的突破,亦需提升政府服務企業的能力。有企業指,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設立了多種風險基金,為企業從創業到成長再到國際化各階段,推出一籃子的融資計劃,提供全方位、持續性的支援服務。新加坡政府與淡馬錫攜手成立基金,支持發展前景良好的高增長企業,在新加坡股票市場進行公開融資等。特區政府在北都區發展上,也應制定支持創科企業落戶、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完善企業經營、員工生活配套等公共服務。

  特區政府在北都區發展上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以利減低成本,提升發展效率,消除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這也是企業最期待的。相信特區政府坐言起行,主動為企業提供適切到位服務,定能令北都區建設快馬加鞭,為香港經濟社會注入源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