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古人談心】古代已有健康音樂 孔子嵇康見解先進
音樂,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情感表達與調節的重要工具。在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和思想家對音樂的作用提出了深刻的見解,這些見解與現代心理學研究中的發現不謀而合。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不僅重視禮樂文化,還將音樂視為培養品德和調節情緒的重要工具。孔子認為,高雅的音樂(即「雅樂」)能夠陶冶情操、淨化心靈,並促進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觀點,強調音樂在個人修養和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雅樂」具社會功能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孔子的音樂思想與情緒調節的概念不謀而合。孔子提倡的「雅樂」正是一種健康音樂使用的體現:通過聆聽高雅的音樂,個體能夠激發積極情緒,緩解焦慮和抑鬱,從而達到情緒平衡。
此外,孔子還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他認為音樂不僅能夠調節個人情緒,還能促進人際互動和社會和諧。
「無聲之樂」與正念冥想相似
嵇康(公元223年-262年)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和思想家,他的音樂思想集中體現在《聲無哀樂論》中。嵇康認為,音樂本身並無情感,而是聽者的心境賦予了音樂情感。
嵇康還強調,音樂的最高境界是「無聲之樂」,即通過音樂達到心靈的寧靜與超脫。這一思想與心理學中的正念冥想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研究表明,音樂能夠激活大腦中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區域,幫助個體放鬆身心,緩解壓力。嵇康的「無聲之樂」可以被視為一種通過音樂實現情緒調節的高級形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輝研究員的最新研究《音樂使用與情緒調節》 通過對16,588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揭示了健康和不健康音樂使用在情緒調節中的作用。研究發現:
1. 健康音樂使用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呈正相關,能夠有效緩解焦慮、抑鬱和述情障礙(即情感識別和表達的困難)。
2. 不健康音樂使用則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呈負相關,可能加劇負面情緒,導致情緒失調。
除此以外,健康音樂使用能夠增強個體的社交能力,促進積極情緒的共享,從而改善人際關係。
這一研究結果與孔子和嵇康的音樂思想形成了有趣的對話。孔子提倡的「雅樂」可以被視為一種健康音樂使用,而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則為音樂與情緒的關係提供了理論依據。
音樂效果取決於聽者
通過結合中國古代音樂家的思想與現代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音樂在情緒調節中的雙重角色。音樂對情緒的影響取決於個體的情緒調節策略;音樂在個體情緒調節中的複雜性,也為現代音樂治療提供了理論支持。
嵇康的觀點為這一現象也提供了理論支持:音樂本身是中性的,但其效果取決於聽者的情緒狀態和調節能力。 例如,針對焦慮和抑鬱患者,可以通過引導其進行健康音樂使用,提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音樂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更是情緒調節的重要工具。無論是孔子的「雅樂」還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都在提醒我們:音樂的力量源於我們如何運用它。正如李勇輝研究員的研究所示,健康地使用音樂,能夠讓我們在情緒的海洋中找到平衡與寧靜。
●劉國輝老師
學研社成員,在各大專及大學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