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有征】壁畫

  劉 征

  那天下午,我離開泰國皇宮,沿着陽光斜射的街道走了兩三個路口,便到了臥佛寺。寺如其名,自然是因為內部有一尊臥佛。它被放置在一個屋內。我不確定是先有這個房子,然後再依照它的尺寸建造了一尊臥佛,還是先有一尊臥佛,再在其上建造了一個房子。我疑心是後者,因為佛像實在是太大了,而這個房子和它又那樣貼合。

  遊客在臥佛與牆壁之間那條狹窄的走廊緩緩前進。在某一兩個特定的位置上,人群忽然變得擁擠,都在此處停下拍照。這個位置既能拍到自己的全身,又能拍到臥佛的整個上半身。有趣的是,繼續往前走,你會發現後面還有很多地方視角更好。不過,既然你已經拍過了第一個位置,就再也沒有拍攝的慾望了。人生在世,常常如此。

  然而,比起臥佛本身,真正吸引我的是環繞整個寺廟的壁畫。這些壁畫記載了佛陀傳教的故事,一個接着一個,延綿不絕。你站在任何一處,都會意識到這是一卷很長的畫,因為它看不到邊。可它遠比你想像的還要長。一直走,就一直是這個畫卷,它遊走在主殿、迴廊和各個禪堂的牆壁上,以至於當你離開此地以後很久,再回憶起這些壁畫,竟想不起它是否曾經斷開過。你會覺得它完整地包圍了整個寺廟。但我猜這可能是記憶出錯了,就是因為它給你的印象太深,而它確實又延綿不絕,你的記憶就加強了這種印象。

  即便你對於佛教的典故一無所知,你也能看出這些故事是完全不同的場景。在此處,是巨大的典禮;轉個彎,又迎來戰爭,或一段絢爛的神跡,以及各種神話故事。當沒有重大事件的時候,是一個個泰國人的日常生活。不過,與真實的生活不一樣,壁畫裏的生活到處是僧人。你甚至在任何一個局部都無法避免看到那些僧人。他們正襟危坐,雙手合十。有時,他們在走路;有時,在一個涼亭裏,他在那裏講經,他的周圍坐臥了很多信徒。然後,你再往前看,就在不遠處的另一個巷子,民眾又自顧自地生活着。他們絲毫不知道他們周圍到處都是僧人,也有可能,他們才剛剛聽完講經回來。

  這個生態不是描述性的,而是總結性的。在這個畫卷裏,實際上並不存在真正的細節。比如,一個女人手捧着食物,你其實無法從這個食物的形狀判斷它是什麼。這個長長的畫卷只有故事和一種被抽象再一般化之後的生活,那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融入了佛教元素的一種敘事。它與臥佛寺的主題一致——菩薩無處不在,這讓臥佛寺成為普渡眾生的存在。難怪它的香火如此興盛。

  但是你猜怎麼樣,佛陀竟真的在此地顯靈了。因為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一個佛教國家就按照佛教的教義在行動,包括它的政策,民眾奉行的道德標準,以及吃穿住用行等各種方面,都有佛教的影子。就像我曾經親眼所見的,一個僧人與我們同船,下船的時候,所有人都自然將他讓到了前面。那一刻,彷彿看到壁畫活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