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之民生期待】本報連線全國多地各行各業民眾 民生藍圖 民聲願景

陝西西安「網紅導遊爺爺」楊建。受訪者供圖
陝西西安「網紅導遊爺爺」楊建。受訪者供圖

陝西西安農業合作社負責人 張藝。受訪者供圖
陝西西安農業合作社負責人 張藝。受訪者供圖

湖北武漢房地產從業者 涂志財。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帥  攝
湖北武漢房地產從業者 涂志財。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帥 攝

佛山雙創基地負責人、港青 葉興華。資料圖片
佛山雙創基地負責人、港青 葉興華。資料圖片

北京外資銀行員工、澳青 鄭鏗鳴。受訪者供圖
北京外資銀行員工、澳青 鄭鏗鳴。受訪者供圖

河南律師、作家 邱梅。受訪者供圖
河南律師、作家 邱梅。受訪者供圖

廣州建築設計事務所董事、港青 陳天揚。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廣州建築設計事務所董事、港青 陳天揚。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北京醫療服務從業者 王昱莉。受訪者供圖
北京醫療服務從業者 王昱莉。受訪者供圖

【兩會倒計時】這屆網友最操心的居然是......
【兩會倒計時】這屆網友最操心的居然是......

  DeepSeek火爆全球、嫦娥六號月背「挖寶」、新能源發展引領全球綠色繁榮、首個非遺春節點燃全球過年熱情、踩着風火輪的小哪吒「出圈」又「出海」……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在過去的4年裏,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不僅讓全世界看到一個奮進、開放、勇於擔當的中國,同時隨着現代化成果不斷惠及全體人民,引領很多人實現夢想,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在北京拉開帷幕,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香港文匯報連線全國多地不同行業的民眾,與讀者一起走進他們平凡、真實、難忘的「十四五」故事,傾聽他們對「十五五」新征程的展望與期待。●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朱燁、李暢、敖敏輝、劉蕊、張帥 陝西、北京、廣東、河南、湖北連線報道

  陝西西安「網紅導遊爺爺」 楊建:「China Travel」持續升溫

  作為在旅遊行業深耕數十年的導遊,「China Travel」持續升溫,我倍感自豪,深切感受到旅遊業的巨大潛力。

  回顧過去4年,遊客需求日益個性化、沉浸式,景點也朝多樣化發展,連原本冷門的博物館也熱起來。新媒體的興起為我的工作帶來新機遇。通過直播、視頻,我與更多遊客進行互動,分享旅遊知識,宣傳美麗中國,讓我意外成為「網紅導遊爺爺」。

  對於今年兩會,我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在軟硬件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投入,推動旅遊行業高質量發展。也要關注旅遊業界的切身利益,讓他們能夠安心工作、提高業務水平。

  展望下個5年,我將迎來職業生涯收官之戰。為了進一步提升講解質量,我制定了「十百千萬」規劃:讀幾十本重點書籍、完成上百個景點講解、培養幾千名優秀導遊、為幾萬名遊客帶去精彩講解。

  陝西西安農業合作社負責人 張藝:科技興農補貼加甜

  我的家鄉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被譽為「石榴之都」,自2020年以來,我見證了臨潼石榴火爆「出圈」,深切感受到現代果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智能灌溉、無人機等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湧現,石榴品種持續優化、栽培技術不斷提升。

  過去4年,臨潼石榴從分散種植到現在形成完整產業鏈。展望2025年,我計劃帶領合作社擴大種植規模,引入新品種,加強與電商平台合作,打開線上市場,讓臨潼石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為一名農業從業者,我希望政府加大對特色果業的補貼力度,加強農村人才培養,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推廣先進技術,讓農民的生活越過越好。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我希望能夠把合作社打造成集種植、加工、銷售、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企業,從而帶動更多鄉親致富。

  湖北武漢房地產從業者 涂志財:買樓減負安居樂業

  過去幾年,內地樓市冷淡,可以說陷入了「寒冬」,看房買房的客戶明顯減少。作為房地產從業者,我個人也一直在觀望樓市的發展,等待合適的入手機會。

  去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部署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釋放穩定房地產市場的積極信號,政策力度持續加大,很多地方取消了限購、限售、限價以及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並不斷地降低貸款利率。我所在的武漢東湖高新區,也對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購房者,在辦理不動產權證書後,全額補貼已繳納的契稅和住宅專項維修資金,這一定程度減輕了購房者的經濟負擔。

  今年全國兩會,期待國家能夠推出更多穩定樓市的政策,在契稅、貸款利率等方面給出更多支持措施,讓百姓買得起房,並加強質量監管,讓百姓住得上好房。相信未來幾年解決好了住房問題,我們城市新居民、大學生實現了「安居」,將會更「樂業」。

  佛山雙創基地負責人、港青 葉興華:創業扶持輻射家人

  過去4年,是我主導創立的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工合空間」和我個人在內地發展最快的時期。作為大灣區最早一批由港人運營的青創孵化基地,工合空間目前服務的會員超過300人,多數是香港創客。創業過程中,我也收穫了愛情,去年迎來一對雙胞胎。我父母也來到佛山,一家人享受大灣區的便利生活。

  服務眾多粵港澳創客,我被大家稱為大灣區「超級聯繫人」。未來,我要做一個超級「強聯繫人」,為港人在內地創業「強」鏈接,幫助港澳創客更好地發展。同時深入香港大中小學,推動兩地學校、科企交流,推廣大灣區創業環境。

  對於今年全國兩會,除關注大灣區就業、創業政策外,我還關注民生領域,特別是港澳人士融入大灣區生活便利方面,希望交通出行、養老、子女上學等方面政策不僅惠及創客,還能輻射到他們的家人。

  北京外資銀行員工、澳青 鄭鏗鳴:港澳子弟入學簡化

  過去4年對我和我的家庭來說,是充滿變革和收穫的4年。隨着疫情消退,生活回到正軌後,每個月我們都會帶孩子遊覽全國各地及參觀博物館,感受歷史厚重與城市魅力。工作崗位上的新角色——數字化轉型官,為我帶來挑戰與機遇,促使我不斷學習與成長。作為長期在京生活的澳門人,港澳居民居住證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讓我感受到國家的開放度和包容性。

  今年兩會,我最關注如何進一步解決港澳同胞在內地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例如港澳學生在「學信網」進行學歷、學位認證時仍有一定障礙,此外希望簡化並規範港澳同胞子女入讀內地普通學校(包括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的流程。我呼籲相關部門重視這些問題,並出台相關政策,為港澳同胞在內地的生活和工作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

  河南律師、作家 邱梅:完善法制救活企業

  過去4年,我在工作中發現不少社會矛盾歸根到底是利益分配矛盾,社會資源有限,分配稍有差池就容易引發爭議。於是我選擇重回校園,到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攻讀EMBA。此外,我的首部長篇小說《鵝羽》成功出版,六個月內迎來第二版,給我很大的鼓舞。

  未來,我打算把律師業務拓展到香港,也盼內地與香港往來更便捷。長遠來看,我希望在律師職業上實現更大突破,設計出更完善的法律風險識別機制;還想發表幾篇對法律機制構建有幫助的論文,為法治建設出力。文學創作方面,我盼着《鵝羽》能改編成影視劇,計劃發表兩到三篇中長篇小說。

  今年兩會,我重點關注兩方面。一是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價值,讓它為現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創造經濟價值;二是在經濟下行的當下,很多企業艱難前行,希望能夠有更完善的破產制度幫它們減負,重獲生機。

  廣州建築設計事務所董事、港青 陳天揚:助港才北上融灣區

  2003年從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碩士畢業之後,我進入香港一家建築師事務所,由於香港地域空間有限,當時我已堅定想法:要參與內地業務,累積更多實務歷練。2012年,我加入LWK建築設計事務所,更多地參與內地業務。藉助中央和省市惠港政策,我成為第一個獲得內地高級職稱的香港規劃師。如今,房地產存量市場的盤活,給我和團隊大量機會,包括早前改造南沙大涌橋下空間,建成可賞可玩的橋芯公園。

  作為香港規劃師學會理事、內地聯絡委員會召集人,我充分利用沉澱粵港多年的優勢,推動兩地規劃行業交流。未來,我將用更多時間、精力,助力更多香港規劃師探索內地發展機遇,推動大灣區融合。

  今年全國兩會,我非常關注房地產政策動向,對於城市規劃、文商旅融合促消費等方面亦十分期待。

  北京醫療服務從業者 王昱莉:嚴管食安吃得健康

  「十四五」期間,我深切體會到國家的巨大變化,最令人欣喜的是空氣質量顯著改善;養老保障不斷完善,文化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健身設施越來越多,公園和綠道建設也更加完善。每天清晨,我都會打一套「八段錦」,讓身體舒展和氣血通暢。

  作為醫療服務業從業者,我欣慰於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但也憂心慢性病「年輕化」的趨勢。門診裏,20多歲的「三高」患者屢見不鮮,甚至有人因長期吃外賣導致患上痛風。這背後,外賣食品安全隱患不容小覷。衞生不達標的無堂食外賣店扎堆偏僻之地;平台審核不嚴,虛假證照屢禁不止;一次性餐具氾濫,環保與健康雙重受損。我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食品安全全過程監管,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細化添加劑等食品問題的管理,讓大家吃得安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