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隨時變易乃常道 盲從成說落心牢

  上回介紹佛、道經中的不同神祇,指出天尊與菩薩均以無限化身,應物隨機,不必拘泥名相。其中,引用到「名可名,非常名」句,出自《老子》首章,全文曰: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天地的大道,可以表述,但絕非永恒不變的道理。

  萬物的名相,可以指稱,但絕非永恒不變的定義。

  無以稱謂,是天地的本始;有所稱謂,是萬物的開端。

  故此,心境一直無所希求,可以觀照大道的奧妙;

  心境一直有所希求,也可觀察大道的端倪。

  此兩種境界,同一來源而指稱相異,同樣是玄妙的心。

  心思玄之又玄,卻是體悟一切玄妙道理的門徑。

  註釋

  (1)道可道:前一「道」字為名詞,本指道路,引申指人應遵行的道理、原則。後者則為動詞,指陳述。

  (2)常道:恒常不變之道。

  (3)名可名:前一「名」字為名詞,指萬物的名稱;後者則為動詞,指稱述。

  (4)欲:追求,期望。《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5)徼:邊境,界限。《玉篇》:「徼,邊徼也。」

  (6)玄:深邃玄奧。

  以上文句,不算複雜,但應當如何標點,如何釋義,歷來聚訟紛紜,頗有爭議。例如,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一般認為其大意謂「道」並不可以言說,凡是可以陳述的「道」,都不會是平常的「真道」。但實際上,老子的「道」肯定是可以論述的,《老子》通篇亦處處論述「道」之規律,第70章更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說明「道」確是可以知曉、可以遵循的。而且,通行本「道可道」,帛書本作「道,可道也」,多一「也」字,作陳述句解,正表示肯定意義。

  又,通行本「常道」、「常名」、「常無欲」、「常有欲」之「常」,帛書本均作「恒」,蓋因避漢孝文帝劉恒諱而改。「恒道」,指永恒不變之道,《周易》專立《恒》卦以闡述其理,程頤釋曰:「『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時變易,乃常道也。」說明「恒道」即「隨時變易」之「常道」,強調「相對」而非「一定」也。

  是以,「道」從來只有一個,可以陳述,可以理解,只是任何陳述與理解,均不可能永恒不變,而必須因時制宜,體悟相對之理。

  為了說明此一相對道理,老子又分別用了「無名」與「有名」、「無欲」與「有欲」為論。有不少人認為,以上諸句均應於「無」、「有」二字後句讀,「有名」、「有欲」與老子「無為」思想相違,殊不可解。然而,通行本「故常無欲」,帛書本作「故恒無欲也」,顯以「無欲」連讀。同理,「無名」亦當如此標點。《史記·日者列傳》:「此老子所謂『無名者,萬物之始也』。」即以「無名」連讀。《老子》第32章謂「道常無名」、「始制有名」,第37章謂「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第41章謂「道隱無名」,多次提到「無名」、「無欲」等詞,可證。

  筆者認為,《老子》第1章開宗明義揭示天地有「道」,可以論述,可以指稱,但一切名相與道理,都只能通過相對觀念體悟,斷不可落入絕對概念,盲從成說,一成不變。於是,老子以「無名」與「有名」對舉,說明不論有無稱名表述,均各有其意義,並無絕對高下。要把握名相背後的道理,需要通過心的感通,其中可分為兩種境界。「無欲」猶指虛心,可以直接體道;「有欲」猶指專心,通過下學上達,終亦可以悟道。此兩者,乃道家與儒家體道的不同心法,名目雖異,卻同出自形上玄奧的「心」,理一分殊,體用一如。鄧師立光《老子新詮》對此頗有妙論,值得參考。

  萬物一體 「道」境不分高下

  綜而述之,《老子》論述之「道」,絕不在分別「道」境高下,不為以「無名」、「無欲」貶抑「有名」、「有欲」,而旨為說明萬物一體,本皆相對而生,必須放下執念,憑心感通。是故,《老子》第42章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周易·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有此心境,方能體會道心,出入眾妙之門。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