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港聲】關公文化:忠義仁勇的精神傳承

●參觀深圳關公文化展,祝各位馬到成功。
●參觀深圳關公文化展,祝各位馬到成功。

  「敬請關帝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今年大家順風順水,財源滾滾!」

  「入屋叫人,入廟拜神」,這是很多人從小到大的民俗文化習慣和民間信仰。此刻,我和朋友在深圳當代藝術及規劃館的《義薄雲天關公主題文化展》參觀,觀賞來自山西的關公文物。

  作為一直弘揚中華文化的華夏子孫,無數人出心出力推動中華文化在海內外傳播。隨着對關公文化的了解,我不禁感嘆,關公文化原來早已是中華文化出海的典範。明清晉商崛起後,關帝廟隨商路遍布全國,乃至海外華人的聚居地,如歐美唐人街,「一帶一路」及東南亞等。經過無數人的多年努力,至今全球建有3萬多家關帝廟。過往我們都知道關公文化厲害,但不知道是這麼厲害的。這期我說一下近月在參觀展覽、荊州關廟及各種渠道,我所了解到關公文化。

  關羽及他的精神從三國時期到當下跨越了1,800多年時空,完成了從人到神的信仰奇觀。他是少數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一位被儒釋道 「三教共尊」 的神格化人物:儒家尊其為 「武聖」,與文聖孔子並列;佛教奉之為伽藍護法;道教則封他為「關聖帝君」,司掌驅邪禳災。

  1,800多年來,因關公的七德尤其是「忠義」,他被歷代帝王累加追封,從宋徽宗封的「義勇武安王」到清光緒封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封號長達26字,字數越多代表加封越多,其神格也達到頂峰。

  關公在民間也備受大眾敬仰,甚至演化成「財神」,源於他「記賬精細」的傳說及「忠義守信」 的品格符合商業倫理。關公崇拜亦早已突破了宗教界限,成為數十個行業的守護神。例如,科舉士子祈求他 「明辨是非」,鏢局尊他為 「武德典範」,理髮業因 「剃骨療毒」 故事奉他為祖師,甚至黑白兩道也拜關公。這種 「萬能神格」 背後,是中國人對 「信義」 價值觀的集體認同。

  關公七德「忠勇仁義禮智信」,至今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忠」是他堅守桃園之盟,不為曹操封賞所動;「勇」是他單刀赴會,以 「萬人敵」之姿護佑一方;「仁」是他開倉賑濟,使荊州百姓安居樂業;「義」是他在華容道釋曹操,踐行「有恩必報」;「禮」是他依禮送回魯肅病逝的使者;「智」是他建設烽火台預警體系;「信」是他立下商賈憑「關」字旗號暢行三國。

  簡單梳理關公的生平:幼年習武讀《春秋》,以忠勇聞名。青年時因仗義除惡流落涿郡,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開啟傳奇一生。建安五年(200年),關羽暫歸曹操,斬顏良、誅文丑,卻心繫劉備,雖獲封「漢壽亭侯」,卻難改「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義本色。荊州十年是關公的輝煌與悲歌。荊州失守並非演義所述的 「大意」,實為「大義」之困——面對曹吳夾擊,關羽寧死不降,最終敗走麥城,魂歸臨沮。荊州古城南門的關帝廟承載着關羽「威震華夏」的巔峰歲月,成為信仰磁場,香火千年不絕。

  全國的關帝廟眾多,關公出生地的山西解州祖廟,是始建最早、規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關公最輝煌時期,守護古城老百姓的湖北荊州關帝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也是當時關公在荊州處理事務的辦公地;厚葬關羽首級的河南洛陽關林廟,以其獨特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布局而聞名;關羽身軀埋葬地的湖北當陽關陵,中軸對稱式的帝陵規制,古建築群價值高;關帝出海第一站的福建東山關帝廟,廟裏關帝聖像金身曾於1995年首次渡海赴台巡境,在台灣停留了200多天,行程萬餘里。此外,福建泉州關帝廟、河南許昌關帝廟、安徽亳州關帝廟等,共同構成了關公文化信仰網絡。

  在關帝前上香,祭拜的不是塑像,而是心中對 「有所守,有所執」 精神的追求。這是關公文化歷經1,800年風雨,依然充滿活力的原因,關公繼續以七德激勵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圖片:文旅部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