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屠海鳴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講好「中國故事」須釐清四大邏輯

●在深圳實習的港生早前參觀港科大藍海灣孵化港。 資料圖片
●在深圳實習的港生早前參觀港科大藍海灣孵化港。 資料圖片

●香港培僑中學學生早前到貴州交流參觀「中國天眼」。 資料圖片
●香港培僑中學學生早前到貴州交流參觀「中國天眼」。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在兩會前夕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國際交流的大舞台,要利用香港這個舞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重點在於釐清「中國故事」背後的四大邏輯。

  屠海鳴指出,在國際舞台上如何展現中國文化自信,媒體關注較多的是操作方式,屬於「術」的層面。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中心思想」,令世人理解中華文化內核,這屬於「道」的層面。而且,話題要有現實針對性。

  許多西方人來中國才發現真相

  屠海鳴指出,時下,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誤讀」和「抹黑」不斷,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認為中國封閉排外,二是認為中國實行威權體制,三是認為中國崛起會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四是認為中國文化是專制文化。西方政客和某些媒體不斷散布「壞中國故事」「假中國故事」,令西方民眾對中國的認識不全面、不準確。許多人直至來到中國,才發現中國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差。

  屠海鳴強調,我們要利用香港這個舞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重點是釐清「中國故事」背後的四大邏輯:

  一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開放邏輯。外國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獲得了豐厚紅利,我們應引導投資者講創業故事、合作故事,向世界揭示中國的開放邏輯:投資中國給外資企業帶來收益,給中國經濟帶來活力;全球化讓各經濟體普遍獲益,分工合作則互惠互利,「脫鈎斷鏈」不符合市場規律;中國的投資環境越好,越有利於高水平開放;中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會更重視投資環境建設。

  中國民主理念貫穿權力運行全過程

  二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民主邏輯。西方民眾在看待中國時有一大困惑:中國實行「威權體制」,為什麼能發展得這麼快?他們的困惑之處,正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切入點。我們應講好中國基層治理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揭示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奧秘:民主理念貫穿於權力運行的全過程,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形成民主程序上的閉循環;中國既重視民主選舉,更重視選舉後的治理,不像西方式民主那樣「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

  三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和平邏輯。美西方某些人認為,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領導世界」;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搶佔他們的資源和市場。他們對中國崛起存在恐懼感和焦慮感。我們要講好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揭示中國的發展不會搶別人手裏的「蛋糕」,而是要和大家一起做大「蛋糕」。

  善於設置議題擺脫「西方邏輯」陷阱

  四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邏輯。西方人在觀察中國時,習慣於用他們的價值觀和話語體系來解讀中國,這是他們對中國產生偏見的深層次原因。我們要善於設置議題,擺脫「西方邏輯」的陷阱。要通過講好「中國故事」釐清背後的文化邏輯:中國的「大一統」理念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中國只有一個政治中心時,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中國出現多個政治中心時,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因此,中國民眾的集體主義觀念非常強,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在維護「大一統」的同時,中華文化兼容並蓄、海納百川,與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處。這正是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奧秘。

  屠海鳴最後說,釐清「中國故事」背後的以上四大邏輯,就能夠贏得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理解和信任,形成認同和支持我們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國際輿論氛圍,改善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