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推SU7 Ultra受關注 美媒:「中國蘋果」超越蘋果

香港文匯報訊 中國科企小米公司周四(2月27日)展示新款豪華電動汽車SU7 Ultra,引起市場關注。《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報道,常被形容作「中國蘋果公司」的小米公司,做到蘋果未能實現的目標:成功推出暢銷電動車,衝擊美國車企。報道認為,小米的成功凸顯中國科企將數碼科技與電動車結合的實力,顯示中國在電動車供應鏈徹底佔據主導地位。
小米公司的首款電動車SU7問世不到一年,已銷售超過13.5萬輛,在中國內地市場輪候時間達到半年,公司預計今年汽車產量可達30萬輛。《華爾街》統計,美國電動車巨擘Tesla從創立到生產規模達到30萬輛,耗時達10多年。美國成立15年的電動貨車製造商Rivian,去年的銷售量亦只有約5萬輛。
中國電動車領先優勢擴大
與此同時,美國的福特和通用等車企多數受制於當地電動車電池成本高昂、充電樁等設備部署不足,先後放緩電動車擴張計劃。蘋果去年更宣布放棄研發生產電動車,取消了耗資100億美元(約778億港元)的項目。福特汽車行政總裁法利警告,中國車企在電動車領域優勢日漸擴大,已對美國車企構成「生存威脅」。
報道指出,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處於起步階段,但多間汽車製造商正搶佔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車主法利去年購買一輛小米SU7汽車將其運往美國,駕駛約6個月後,他對這輛汽車非常滿意,「它的表現很優秀,我有些愛不釋手。」
小米手機業務利潤投入生產
《華爾街》指出,小米將數萬人的科研團隊和智能手機業務的利潤,大規模投入電動車生產中節約成本。《紐時》也稱,小米深入了解中國內地消費者喜好,將汽車與手機等自家電子設備有效結合,發揮品牌優勢。
兩間傳媒都強調,小米的成功建立在中國電動車供應鏈完善的基礎上。專注中國汽車市場的美國商務顧問鄧恩稱,「中國如今作為汽車製造基地,在生產規模、供應鏈、材料、監管和競爭強度方面,可說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