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楊淇煜 在港邁向音樂事業新階段

●楊淇煜與灣區愛樂樂團在「新潮詮釋」音樂會中以現代風格演繹經典小提琴作品。
●楊淇煜與灣區愛樂樂團在「新潮詮釋」音樂會中以現代風格演繹經典小提琴作品。

●在「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走進文學的時光卷軸」活動中,吟光(中)與郁旭映(左)、韋啟良共談跨媒介與未來文學。記者胡茜  攝
●在「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走進文學的時光卷軸」活動中,吟光(中)與郁旭映(左)、韋啟良共談跨媒介與未來文學。記者胡茜 攝

●楊淇煜堅信,古典音樂流行化的路線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記者胡茜  攝
●楊淇煜堅信,古典音樂流行化的路線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記者胡茜 攝

  今年年初,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名為「新潮詮釋」的音樂會。小提琴家楊淇煜(原名楊宇思)與她所創辦的灣區愛樂樂團以現代風格重新演繹了一系列經典的小提琴作品,旨在吸引年輕一代的聽眾。福建出生、廣州長大的楊淇煜早在13歲便獨自一人遠赴歐洲研習音樂,2009年,她聽從朋友建議來港發展,至今已在香港生活了15年,她亦在此邁向了音樂事業的新階段。2016年,她成立了慈善機構「文善社」,旨在推動音樂、藝術及文化的創作、教育及發展,促進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古典音樂流行化 吸年輕觀眾

  楊淇煜堅信,古典音樂流行化的路線能夠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所以就有了「新潮詮釋」音樂會。她介紹說:「這場音樂會演奏的都是經典曲目,如《梁祝》《魔鬼的顫音》等,觀眾一聽就會覺得很熟悉。同時我們會做一些改動,融入弦樂小樂隊、電貝斯、電吉他等,再加上一些特別的舞台設計與走位,令觀眾欣賞熟悉的曲目時也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她稱,古典音樂的聽眾正在流失中,「有些愛聽音樂會的中產觀眾流失了,其實文善社的經營目前也還是很吃力,我們便決定要用新的方法培養新一代的觀眾。」

  早於2016年,楊淇煜已經致力於增強大灣區城市間的音樂互動和交流,「灣區愛樂」古典音樂推廣計劃也於2019年成立,該計劃由大灣區11個城市的社區管弦樂團及旗下的各類室內樂和獨奏樂團組成。她提到,為了能促進兩地交流,冀望香港未來可以成立相關機構,簡化藝術家赴港演出的申請流程。

  她提到,很多好的節目正陸續出現,「比如說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開幕典禮上,有一個由譚盾執棒,並由香港管弦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及澳門樂團共同呈現的演出《聲音河流》,這樣的活動其實對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她認為,這些活動若真的要連結到民間和社區,仍需有專業人士或專業機構針對問題給出較為實際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