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人李楊、郝智禹:建藝術家廉租公寓吸引專才來港

●內地導演李楊對香港電影評價很高。
●內地導演李楊對香港電影評價很高。

  作為曾經的「東方荷里活」,香港電影在全世界特別是在亞洲範圍內曾廣受歡迎。由於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在內地更是受到普遍追捧。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香港和內地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愈發深入,一方面很多優秀香港電影人進入內地工作,帶入了香港電影的工作理念和拍攝手法,提高了內地電影的製作水準。另一方面,不少內地電影工作者也開始往來於兩地之間,通過工作契機增加對香港的了解,亦為未來的電影合作尋找可能機會。

  香港影人特敬業 值得內地學習

  李楊是內地知名導演,曾拍攝有現實主義電影「盲」字三部曲《盲井》《盲山》《盲道》,在知識分子階層中頗有聲譽。2003年,李楊憑《盲井》榮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他曾和香港電影導演徐克合作,是徐克電影《智取威虎山》的編劇。李楊對香港電影評價很高,他認為香港電影是內地電影人的學習榜樣,香港的電影工業對整個亞洲都有帶領作用,現在如日中天的韓國電影也曾努力學習香港電影的理念與製作。「我覺得香港電影人特別敬業,為了幫人不在意掛不掛名,就是努力把事情做好。此外也非常團結,有忙就會去幫。吳宇森拍片子遇到問題時,徐克就上去幫忙,把事情解決。陳德森導演拍《十月圍城》時遇到困難時也是這樣,陳可辛等導演都會上前幫忙。這一點特別值得內地導演學習。」

  錄音師郝智禹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作品曾榮獲金馬獎和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音效獎。他說,香港電影對他這一代電影人影響很大,他從中獲益匪淺。「香港電影開創了很多門類,片種和題材特別豐富:動作片、黑幫片、警匪片、殭屍片……都是華語電影的開先河者。這使香港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中佔有了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香港同行的水平很高,敬業精神更是有目共睹,令人敬佩。」

  兩位電影人都在學習和了解香港本地文化,為創作尋找機會。有香港製片人找過李楊合作,「電影故事好編,但劇本一定要接地氣,如果沒在香港真實生活過,就寫不出本地的生活氣息。直接拍攝香港本地電影非我所長,如果不深入研究當地的文化,不要說香港,廣州的有些題材我都拍不了。所以最後陰差陽錯都沒合作成。」李楊認識的內地電影人來港後還能繼續拍片的只有一位張澤鳴導演。張澤鳴是內地早期的「第五代」導演之一,出身於廣州的珠江電影製片廠,熟悉廣東和粵語文化,因此來港後還拍了《人約砵蘭街》等本土電影。李楊認為張導演的拍攝經驗比較特殊,還不具代表性。

  希望優才可申請電影創投基金

  為了復興香港電影,香港政府這幾年出台了一些吸引包括電影領域在內的藝術專才來港的政策措施,兩位受訪電影人表達了各自看法。李楊說他認識的內地電影人來香港生活的不多,他認為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香港電影業相對高峰時期有所回落,本身電影拍攝項目也不夠多;再就是香港生活成本高,房租、人工都不便宜;二是香港和內地各方面還存在一些差異,需要很長適應過程。因此,外來電影人想拍攝香港本地題材其實非常困難。郝智禹也認為,對外來電影工作者來說,在香港找到工作機會或開創自己的事業,確實很不容易。

  對於香港電影如何能鳳凰涅槃重回高峰,兩位受訪電影人也分享了自己的觀察。李楊認為,香港的電影創投基金和扶持計劃,對支持本地電影創作人肯定有幫助,不過外來電影人申請起來就不容易。「我之前研究過相關條款,如果創投基金的目的主要還是支持本地電影人,那麼申請該項基金對外來電影工作者確實挑戰很大,創投基金的扶持標準是否可以放開一些?只要藝術家本人能創作出好作品,作品中表現有香港元素,其作品自然就融入了香港製造的痕跡,這樣的作品本身也可視為香港電影創作的一部分。」李楊因此建議適當放寬電影基金的申請標準。郝智禹則建議特區政府借鑒內地經驗,出台措施幫助外來藝術家降低生活成本,更快融入本地生活,比如興建藝術家廉租公寓等,應會吸引更多文藝專才選擇來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