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下的香港力量系列之二】青年訴說中國情 建中美民間橋樑

●徐曉晴認為,國家的影響力提升,意味着香港青年也有了更多機會。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徐曉晴認為,國家的影響力提升,意味着香港青年也有了更多機會。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2024年中國(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上,徐曉晴與經她引薦的意大利歌唱家(右)一起演唱中國民歌。 受訪者供圖
●2024年中國(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上,徐曉晴與經她引薦的意大利歌唱家(右)一起演唱中國民歌。 受訪者供圖

●2025年2月,深圳街頭行走的人形機器人引起關注。 資料圖片
●2025年2月,深圳街頭行走的人形機器人引起關注。 資料圖片

●今年初的「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 資料圖片
●今年初的「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 資料圖片

●朱天籟在中國期間,與各國歌唱家一起演唱《我愛你中國》。 受訪者供圖
●朱天籟在中國期間,與各國歌唱家一起演唱《我愛你中國》。 受訪者供圖

●朱天籟在中國巡演期間與各國青年演員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朱天籟在中國巡演期間與各國青年演員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Ethan Wan在深圳交流時與同學一起探索當地。 受訪者供圖
●Ethan Wan在深圳交流時與同學一起探索當地。 受訪者供圖

●Ethan Wan(後排右二)在深圳與同學一起進行小組作業。 受訪者供圖
●Ethan Wan(後排右二)在深圳與同學一起進行小組作業。 受訪者供圖


  藉藝術互聯網等增進交流 讚港中西交匯提供好土壤

  當國際政治博弈的陰雲籠罩太平洋兩岸,中國青年、美國青年如何取態?與匯聚中西文化的香港有千絲萬縷聯繫的青年,又可以怎樣擔當橋樑作用?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在香港和美國兩地都生活多年的青年、對中國充滿好感和好奇的美國青年,以及早年從香港移民美國的華裔後代,他們都表達了對加強彼此交流與合作的願景。他們透過自己的親身經驗,體會到中美民間,特別是青年間對增強溝通和相互了解的嚮往;他們希望透過藝術、互聯網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搭建多元豐富的交往途徑,而擁有香港背景的青年,在其中可以擔當更積極和重要的角色。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鄭治祖

  女歌唱家的「雙城記」 跨文化的中美橋樑

  夜色中的紐約街頭,一名亞裔女生緊握背包快步前行,耳邊是呼嘯而過的警笛。同一輪明月下,香港維港的燈火溫柔映照着歸家的人群。這兩幅截然不同的生活圖景,是美籍華人青年徐曉晴親歷的「雙城記」。「紐約朋友總問:『香港安全嗎?』我反問:『你敢深夜獨自走在街頭嗎?』大家好像都覺得對方的社會危險,這中間顯然存在誤解。」徐曉晴說。

  出生於美國、成長於香港的90後徐曉晴,高中返美攻讀藝術,之後繼續在美深造。她坦言,在美國,亞裔身份是一把「隱形的枷鎖」,「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以前鮮少有亞洲面孔做主角,」徐曉晴說,「歌劇這種西方藝術,長着一張西方人的臉似乎是一種天然優勢。」但今年,她欣喜地看到更多的中國人擔任主角,甚至執掌指揮棒,「國家的影響力提升,意味着我們香港青年也有了更多機會,」徐曉晴說,「這給了我們走向世界的底氣,但更重要的是『怎麼走』。」

  偶遇一曲對唱「爆紅」 證大眾冀跨越標籤

  社交平台日益成為當代民間交流、打破隔閡的鑰匙。去年的某一天,徐曉晴正在澳門威尼斯人就餐,一名外國船夫划着貢多拉悠然靠近,對方一邊彈着吉他一邊高唱歌劇《我的太陽》,這熟悉的旋律使她忍不住回應,兩人即興合唱的影片在社交平台爆紅,收穫千萬流量(掃碼睇片)。「留言區許多人說『看哭了』『好鼓舞』,這證明大家都渴望跨越標籤,用藝術對話。」她感慨道。

  疫情期間,徐曉晴回到香港發展,成為香港歌劇院青年歌唱家中的一員。近年來,她經常與香港青年演員們一同回內地表演,「每次回內地表演都有驚喜。」她說,「走過很多城市,發現內地的歌劇院,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硬件設施,都發展得如此先進,許多甚至都超越香港。」

  她認為,香港背靠祖國,擁有的獨特優勢無可取代,香港青年熟悉中西規則,能成為文化與商業交流的橋樑。「很多外國藝術家都想進入中國市場,卻找不到門路,他們會聯絡我,請我幫忙透過香港進入內地。」2024年中國(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經她引薦的意大利歌唱家來到貴州多地演出。在那裏,她見證這位意大利歌唱家主動穿上苗族服飾,與各國青年演員們一起演唱中國民歌,「西方人對中華文化其實很有興趣,只是缺乏了解渠道。」徐曉晴說。

  這裏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令她難忘:在當地遊船時,他們偶遇當地少數民族青年。見到這群外國友人,青年用當地樂器牛腿琴即興演奏起歌劇名篇,大家再一次即興合作,民族聲音與西洋樂章再一次交融。「音樂是全人類的財富,它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徐曉晴感慨道。

  藝術無國界 冀促成雙向奔赴

  然而,這類交流卻因政治緊張而日益稀缺,但她相信:「藝術家有國籍,但藝術沒有國界。」徐曉晴凝視窗外中環的璀璨燈火,語氣堅定:「我期待中美兩地青年在文化藝術領域深化交流,相信香港青年能在其中發揮橋樑和紐帶的作用,也能在促進雙向奔赴的過程中,迎來自身價值和事業的更大發展。」

  男中音回味神州行 震碎西媒信息繭房

  頂着一頭鬈髮、膚色黝黑、笑容爽朗的美國男中音歌唱家朱天籟(José Luis Maldonado),談到自己與中國的緣分時,眼裏閃着熱切。這位正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聲樂表演博士學位的歌唱家,自2019年首次踏上中國土地,從蘇州運河畔的驚艷,到與街頭警察的暖心互動,再到他的中文名朱天籟,都是這次中國行的收穫。因為這次中國行,他和這片東方國度結下不解之緣。

  「真實體驗遠比刻板印象更有說服力」

  2019年,朱天籟受iSing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的邀請,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巡演。首站蘇州的水鄉風光,瞬間顛覆了他對中國的想像。「運河邊的市集讓我想起意大利威尼斯,空氣清新得超乎預期!」他回憶,西方媒體常炒作中國的污染問題,但親眼所見的蘇州卻充滿詩意,「這提醒我,真實的體驗遠比刻板印象更有說服力。」

  在這座古城裏,一段與警察的互動更讓他感受到中國社會的溫度。每日清晨,朱天籟前往排練場時,總會遇見一位表情嚴肅的警察筆挺地駐守在大門旁。朱天籟笑着模仿那位警官緊繃的神情,說:「連續幾天見面後,我決定打破沉默。」某日,他鼓起勇氣揮手喊了聲:「你好!」原本面無表情的警官竟瞬間嘴角上揚,點頭問候回應,然後馬上恢復嚴肅。

  「那一刻我愣住了,」朱天籟回憶,「我知道他專注於工作,卻仍願意展現人性化的溫暖,這對身為有色人種的我意義非凡。」他坦言,美國的警民關係緊張,甚至時常陷入警民對立的風暴,「在美國,我必須時刻注意言行,避免與警察衝突。但在蘇州,這位警官讓我感到安全,他的專業與善意並存,這種平衡太珍貴了。」

  儘管對中國印象極佳,朱天籟坦言文化差異仍是一大挑戰。他舉例說,初到重慶時,自己就對人車混行的交通秩序感到困惑,「但後來我發現,這背後有種獨特的默契——司機總會耐心禮讓行人。」這種觀察,讓他重新思考「差異」的意義:「與其批判,不如試着理解背後的社會邏輯。就像歌劇中的和聲,不同聲部碰撞,才能創造更豐富的層次。」這種理念,也體現在他對中美關係的觀察中,「藝術家不該被零和思維綁架。」他直言,「有人覺得中美競爭是你死我活,但我相信合作才能共贏。」

  讚港文化窗口作用大

  巡演期間,朱天籟還在重慶長江師範學院開設大師班。「有學生願意付我500美元上一堂課,」他驚嘆,「這在美國是難以想像的,卻顯示中國市場對藝術的渴求。」朱天籟計劃今年5月取得博士學位後,到香港和內地演出。他說,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窗口,透過香港,西方藝術家能更順暢地接觸中國內地市場。說到中國內地市場,朱天籟眼裏滿含期待:「這裏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蘊藏着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潛力。」他說:「相信每一次登台都是新的開始,我希望能與中國觀眾和藝術家共創更多難忘的瞬間。」

  華裔青年「文化尋根」 冀助中美民眾增了解

  「老實說,我當初申請這所港校的交換項目時,原以為目的地是香港,卻發現被分派到了深圳校區。」來自美國的21歲交換生Ethan Wan這段「誤打誤撞」的經歷,給了他認識中國的契機。從小在美國新澤西長大的他,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有烏克蘭、愛爾蘭與德國血統。雖然家中有中華文化的根,Ethan此前卻從未踏足過中國。不會中文、不懂粵語,甚至來中國前從沒使用過微信的他,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但談到身份認同時,Ethan說:「如果有人問我的種族,我會說我是中國人和白人的混血,但我自己會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Ethan目前是金融專業的大三學生。初到深圳,他被這座城市的科技感震撼:商場裏巡邏的安保機器人、餐廳裏送餐的機械臂、滿街的電動車。他形容,這裏是「中國硅谷」,「在美國媒體上,中國電動車總被形容成『廉價品』,被描述為『太便宜了一定不安全、質量很差』,」Ethan說,「但親身體驗後發現,它們都很好,非常高科技,我覺得這很令人驚訝。」對Ethan而言,這趟交換經歷像是一場「尋根」之旅。他的祖父輩早年從香港移民美國,每年家中都會慶祝傳統中國新年,家族故事也在餐桌閒談中零碎拼湊。每當課堂上提及有關亞洲、香港的歷史,他總會產生一種奇妙的鏈接。「我總是渴望了解更多,非常渴望親眼看看,當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我就一直想去香港,但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有機會去。」Ethan說,今年一月份抵達中國時,恰逢中國農曆新年,他便趁着新年假期與父親一起遊覽香港,也見到了許多從前素未謀面的親戚。

  作為金融系學生,Ethan對中美的經濟競合有獨特觀察。「如果兩國能在電動車或AI領域合作,絕對是雙贏。」但他話鋒一轉,提到美國政府對中國學生的簽證限制:「我申請來深圳交換只需幾個官方步驟,但中國學生去美國呢?語言、簽證、文化障礙層層疊加。」

  憶「TikTok難民」湧小紅書 突破美官方敘事

  談到中美青年交流,Ethan提起今年初的「TikTok難民」:當時,美國國會威脅封禁TikTok,大量美國年輕人湧入中國社交平台小紅書,用翻譯軟件與中國網友互動。在那裏,雙方得以見到對方的真實世界,這種草根交流讓他反思官方敘事的局限:「像美國政府這樣的政府,可能不是敘述有關中國如何運作的可靠消息來源,或者它可能並不能準確地代表中國,關於中國生活的實際情況,或者文化上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Ethan說。

  「我希望中美兩地的年輕人能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彼此的文化。」Ethan說,「我們對彼此的文化都很好奇,就像我在深圳的同學們總會好奇問我很多有關美國的事,我也常常問他們關於中國的問題。」Ethan坦言,身為一名中美混血很有意思:「在中國上學時,我覺得我是美國的代表,比如我的行為、我如何展示自己,我會盡最大努力做一個模範的美國人,幫助中國學生更多了解美國,而回到美國,我又會嘗試幫助美國的朋友們更多了解中國。」

  也許像Ethan這樣流淌着中華血脈的年輕一代的華裔,對自己文化根源的天然好奇,冥冥中指引着他奔赴祖輩的故鄉,也成為鏈接中美交流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