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人大代表建言設產業人才「灣區標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帥 武漢報道)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加大產業人才建設與保障,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是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兩會關注的一個重點話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林至穎倡議構建一套科學、完善且具有特色的產業人才「灣區標準」,強化人才培養與產業協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廸則認為,可考慮在跨境口岸設立「科創人才通道」,以實現河套合作區相關人員快速通關。

  河套可推「白名單」人員通關機制

  林至穎對香港文匯報指出,當前,不同灣區城市間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存在差異,部分行業的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尚不統一。為此,他建議,可以由大灣區內各城市的政企校協組建專項工作小組,整合各方資源和專家意見,構建一套涵蓋主要產業領域、多層次、多維度的產業人才灣區標準體系,該體系應充分結合灣區各城市產業特色和發展需求,確保其科學性、實用性和通用性。針對新興職業,設立灣區新興職業資格認定試點項目。

  在粵港澳大灣區,河套是確立的先行先試示範區之一。冼漢廸建議,深港需借鑒經驗,構建「稅負均衡、資格互認、服務一體」的人才生態。同時,在河套合作區有關口岸推行「白名單」通關機制,建成在一處通關通道刷臉即完成兩地檢查的「一道兩檢」模式,實現「白名單」內人員「無感通關」。而在實現前,可考慮在跨境口岸設立「科創人才通道」,以實現快速通關。而且,給予符合條件的特定人才特別入境待遇,簡化簽證審批流程,試點經備案的境外科研人員免簽30天入境河套深圳園區開展科研活動。此外,探索頻繁往來兩地香港企業員工的內地社保銜接機制。

  冼漢廸對香港文匯報指出,河套合作區可以建設成「國際人才社區+知識產權樞紐」。打造國際人才社區,加快人才公寓建設,設立「一站式」政務窗口,提供工作許可、居留簽註等快捷辦理,引入香港物業管理標準,提供粵語、英語雙語服務。打造知識產權服務樞紐,支持深港兩地聯合培養知識產權複合型人才,推出知識產權融資計劃,由政府和銀行共同承擔相關債務風險,幫助企業獲得銀行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