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臨謝幕 戲院雲重生

●新光戲院從1972年開業至今,見證了粵劇名伶的經典唱腔與市井街坊的戲曲情懷。圖為粵劇演員在戲院內表演。 資料圖片
●新光戲院從1972年開業至今,見證了粵劇名伶的經典唱腔與市井街坊的戲曲情懷。圖為粵劇演員在戲院內表演。 資料圖片

●韓冰用高清全景相機數字化記錄新光戲院。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韓冰用高清全景相機數字化記錄新光戲院。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韓冰團隊以「一元公益」合作模式為新光戲院打造「數字分身」,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將戲院完整復刻至線上。圖為新光戲院大堂。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韓冰團隊以「一元公益」合作模式為新光戲院打造「數字分身」,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將戲院完整復刻至線上。圖為新光戲院大堂。 香港文匯報記者胡恬恬 攝

●新光戲院結業前開放日人頭湧湧。 資料圖片
●新光戲院結業前開放日人頭湧湧。 資料圖片


  有心人以VR技術完整復刻至線上 高度還原雕花燈飾等細節

  承載着幾代港人53年粵劇記憶的新光戲院,將於明日(3月3日)正式拉下帷幕。這一天,不僅是戲院的最終謝幕,更象徵一段歷史文化的消逝。在新光戲院熄燈前夕,一場「數字搶救」行動悄然展開——聯合傳訊香港有限公司合夥人韓冰帶領團隊,以「一元公益」合作模式為新光戲院打造「數字分身」,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將戲院完整復刻至線上,讓這座文化地標的風華得以跨越時空,在熄燈後持續閃耀。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2009年,粵劇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香港首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香港文化的重要符號。從1972年開業至今的新光戲院,見證了粵劇名伶的經典唱腔與市井街坊的戲曲情懷。當它結業的消息傳出,韓冰立即主動與戲院接洽,短短一個月便完成全景拍攝,趕在3月3日閉幕當日推出線上VR導覽。「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文化救援,若錯過最後時機,戲院的細節與氛圍將永遠流失。」韓冰說。

  滑鼠「漫步」戲院 「登台」感受演出視角

  韓冰介紹,團隊以高解析度全景相機與無人機航拍,720度捕捉戲院內外細節,甚至還原雕花燈飾的光影反射、華光師傅的專屬場景等。用戶透過滑鼠即可「漫步」虛擬戲院,自由探索戲院的每個角落,甚至「走上舞台」感受演出視角,點擊互動圖標還可觀看修復後的粵劇片段。

  韓冰說,數字化不只是複製建築,更要保存文化靈魂,「比如戲院座椅的磨損痕跡、舞台側邊的妝鏡,這些細節承載着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傳統文物保育依賴實體修復,但新光戲院的案例展現了數字化的突破性價值。韓冰指出,VR技術不僅打破時空限制,讓全球觀眾隨時「走進」戲院,更透過沉浸式體驗吸引年輕一代。在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同時,還可以思考探索開拓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商機,例如透過VR+電商技術,讓用戶在虛擬環境中沉浸式體驗文化場所的同時,可以即時購買與場館相關的文創產品、戲曲服飾、手工藝品等,將文化記憶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價值。

  冀串聯非遺資源打造線上文化廊道

  這場「一元公益」行動,背後是對文化斷層的焦慮。韓冰呼籲特區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動更多瀕危場所的數字化保存,例如霓虹燈招牌、老街茶樓等。團隊更提出「數字香港文化地圖」構想,希望串聯非遺資源打造線上文化廊道,讓海外遊客透過熒幕感受香港獨特韻味。

  「但數字保育仍面臨困境:技術門檻高、資金短缺、公眾參與不足。」韓冰說,為此,他建議設立「數字文化保育基金」,培養非遺機構與傳承人的數字能力。

  當新光戲院的最後一盞燈熄滅,其數字分身將繼續訴說香港故事。韓冰期待這個項目能夠啟發更多創新實踐:AR導覽重現老街大排檔、AI修復失傳戲曲唱腔,甚至在元宇宙中展現非遺表演。「科技不該取代傳統,而是讓文化以新姿態扎根未來。」他說,百年後,人們仍能在虛擬空間中推開新光戲院的大門,看見108盞波波燈映照前廳,聽見《帝女花》的幽婉唱詞,消逝的記憶在數字世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