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兩地增科技流動 深化成果落地轉化
全國兩會開幕在即,梁琥認為,在近年國家強調推動創科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期望兩會能為香港與內地強化研究協作、深化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特別是有關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上,提出重要的部署謀劃,如推動兩地大學和龍頭企業和雙向科技流動,以促進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技術突破,並透過更靈活制度,為香港和內地引進全球半導體人才。
倡兩地整合資源 降成本增效率
梁琥建議,可考慮整合兩地學術界和產業的研究資源,例如聯合香港頂尖大學與內地龍頭企業共建實驗室,聚焦氮化鎵技術突破,亦可透過高端實驗室設備跨境免稅流動,以降低成本並提升研發效率。
因應深港河套科技合作的焦點,他建議可在河套設立第三代半導體加速器,打造「前研後造」的閉環,推動技術轉化與產業落地,也可開設香港優才計劃「直通車」,為半導體專家提供「技術簽證」,允許他們兩地自由工作,增加對全球人才的的吸引力。
隨着人工智能及通訊科技的發展,梁琥認為兩地可實現更多創新的「飛地模式」,例如「香港設計—無錫製造」,透過服務雲AI平台,縮短研發周期,也可思考反向供應鏈模式,引導內地龍頭企業來香港設立氮化鎵研發中心,實現雙向科技流動。
與半導體產業相關的金融及法律配套,也是香港可以作出貢獻之處。梁琥認為,應善用香港的金融優勢,建立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推動設立半導體專利交易板,例如將氮化鎵及外延生長等核心專利打包發行ABS(資產證券化),內地企業則以製造產能承諾作為「對價支付」獲取授權,「估計此舉或可釋放香港超過2,000項半導體專利價值。」
盼港建半導體技術糾紛仲裁機構
他又建議可依託香港普通法體系,建立全球首個專注半導體技術糾紛的仲裁機構,以提升國際話語權。
梁琥指出,在半導體領域,外界一般認為內地存在「重設備輕工藝」,西方則有「重IP輕製造」的雙向痛點。香港應憑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與國際化網絡,於中美競爭格局中構建兼容性體系,如此不單可以完成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影響力,甚至可以成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