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之文藝專才】兩地攜手邁向高質創作之路 文藝專才迎多元化「雙贏」

●香港女作家協會去年舉辦2023至2024年度創作獎頒獎典禮,吟光以長篇小說《港漂記憶拼圖》榮獲小說年度創作獎。
●香港女作家協會去年舉辦2023至2024年度創作獎頒獎典禮,吟光以長篇小說《港漂記憶拼圖》榮獲小說年度創作獎。

  随着香港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和內地在文化藝術專業人才方面的雙向流動也愈加緊密和頻繁。過去更常見的是以徐克、陳可辛等代表的香港電影人集體北上,和內地影視同行分享創作理念,提高產業製作水平。而最近這些年藉政策開放之東風,不少內地文藝專才南下香港,更深入融入本地生活,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亦都化為他們的創作靈感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已在維港邊扎根的音樂人和作家,以及在內地生活但對香港有所寄望的電影工作者,聽聽他們對在香港生活工作和創作發展的深入思考,探訪這一條兩地文化藝術創作的結合之路。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蔣湖 圖:受訪者提供

  職業寫作者吟光(本名羅旭)於十多年前來到香港高校求學,經歷新奇熱誠到碰撞摩擦,再到共情理解,匯聚成跨媒介科幻小說《港漂記憶拼圖》。這部小說描摹2010年前後的「港漂」群像,將紙質圖書、科幻影片、電子音樂、昆曲等元素融為一體,出版後既獲得作家出版社「年度好書」等榮譽,體現了內地對香港的關注;也被《亞洲週刊》選為2023年全球華文十大小說,被香港女作家協會選為「年度小說」,書內外都印證了這一點:在香港,多元的對話和共融是可以實現的。

  多元文化碰撞成就跨媒介創作

  吟光說:「對於我們這代人,是聽粵語歌、看港片、讀武俠小說長大,香港文化構成了內地甚至整個亞洲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直到現在都是縈繞的回聲——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香港,是文化造就的想像。而抵達香港以後,歷經不斷流變的時代場域和歷史階段,我深感個人離合與家國變遷的纏繞關聯,彌散在城市的氣息,也蔓延到作品裏。我的創作以綜合藝術形式,帶來多媒體的多元感知體驗,也與香港的多元交融和碰撞特質相呼應。」

  同時,因為她出生於安徽安慶,家鄉有戲曲傳統,「所以在小說《離亭別宴》寫到江南戲團演員來香港的奇遇,表達這座城市既有現代氣息,也有古典意趣;還通過跟昆曲演員合作電音作品《荒·生》,連結科幻與未來。」

  「放下自己」以及「成為對方」

  吟光認為,身份認同的迷惘在很多時代、地方都有,或許人與人之間的完全理解幾乎不可能,但這種嘗試仍然有意義且必要。因此她在作品裏實驗交互敘事。她解釋,哪怕只是短暫體驗「放下自己」以及「成為對方」——在狀似輕鬆的遊戲空間裏,能否去除邊界和我執,共同坐在圓桌上商量未來?

  「今日之世界,地域聯通加速,地緣上的混沌、流動、湧現和不確定更是常態。AI以驚人的速度更新,我們人類的文化、藝術難道還不升級?所以我的身份認同,定義為『共生』的時代精神,不限於一時一地,不只是安徽人、香港人,也是世界人,俯仰天地之間,就如雪落下重歸洋流,融入萬物。我想從這個角度講述當代新香港故事,大灣區的構建也許是一種方案。」吟光說道。

  去年,「南來作家手跡遺物展——走進文學的時光卷軸」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吟光在活動中談到:「『港漂』並不是近年才有,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戰爆發以後,大量內地作家、文化人遠赴香港,成為影響深遠的南來作家。我認為正是這種交融,塑造了香港文化的輝煌,所以也特別應該繼續下去。」她補充道:「從南來作家到如今的港漂,我們在前輩那裏汲取養分,在各類文學組織和活動的關心澆灌中成長。我們也有這一代青年要發出聲音的擔當,尤其是在科技入侵的科幻時代。」

  學者施東來曾說,港漂書寫將香港故事從「消逝/消失」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以投射至另類可能的未來,「既然未來一定會來,與其哀嘆過去的消逝,不如積極參與到對它的想像中。」如果《港漂記憶拼圖》記錄的是「過去的香港」與「現在的香港」,吟光的新作品《海上舟》則想像和延展「未來的香港」版圖,探討文藝與科技的關係,也與香港、內地乃至海外的藝術家共創。「我在作品中期許:每個人無論出身、背景、語言、學歷、年齡、性別……都有資格成為任何一個人,融入任何一座城。希望這樣的未來,是由我們所有人共同打造。」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