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議/積極改變依賴賣地收入的發展模式\胡恩威

特區政府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預計赤字為872億元。財赤雖然令人憂慮,但未來政府收入有望增加,2020/21年度政府總收入為5642億港元,預計到2024/25財政年度總收入為6330億元,這是一個正面信息。整體而言,預算案推出了不少積極舉措,包括為長遠發展注入動能,例如創科發展等,輿論認為得到社會肯定。
開源節流是政府理財要求,未來應進一步細化工作。從節流方面而言,香港需要從成本控制方面入手。例如,未來五年的基本工程開支平均每年1200億元,2025/26年度教育開支1124億元,衞生開支1153億元。基建工程無疑是一項長遠投資,工程類別也要分類,什麼是能夠創造回報率的基建工程、社區小型工程、公共房屋,要細化分析,才能夠把真正產生經濟效能的公共工程算盡在資本投資裏面。
基本工程開支由2024年預計每年平均約900億元,增加至未來每年平均約1200億元。無論香港是財政盈餘或赤字,都需要檢視問題所在。筆者認為,未來應檢視整體工程布局,由顧問費的釐定,以及顧問費與整個工程項目的營造費百分比掛鈎安排是否合理;是不是有誘因令顧問把工程費做大?現時政府與顧問和承辦商簽署的合約,條款能否保障公眾利益以及處理超支等等,政府應把握主導地位。
北都發展可多策並舉
從開源方面而言,預算案提出計劃在未來5年發行1500億至1950億元債券,用於發展北部都會區及基建工程。除了發債,北部都會區發展可以多策並舉。例如,可否採用「政府支持+企業投入」的模式?阿里巴巴計劃未來3年將投入3800億元人民幣用於建設雲計算和AI設施,若果政府在北部都會區提供土地,由創科產業公司負責整個項目,簽約50年長遠發展。這種做法政府既可以省下發債的利息開支,也可以產生真正的產業效應。政府未來需要透過產業經營的稅收,而不是賣地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減輕依靠土地買賣及土地相關的印花稅為政府收入來源。
要產業落地生根不可能使用短期租務形式、或者經常存在變化因素。從華為在深圳龍崗區的總部,到比亞迪位於坪山區的總部,都是產業落地生根的例子。2024年寧德時代落戶香港科學園,只是在科學園園區設立一個面積約9000平方呎的研究院。若政府在北部都會區撥出一幅土地給寧德時代或其他科技公司,由企業全面負責基建,相關企業便能在香港落地生根。由政府提供土地,相信會更符合成本效益和香港目前的財務狀況。建設北部都會區的目的是發展產業而不是發展地產,土地換取產業發展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模式;也是發展產業唯一的可能性,從前地產模式可以保留,只是因應不同的產業發展,相關部門需要釐定分配比例。
政府也可以考慮推動和創科文旅有關的機構產業化。例如科學園是否可以港鐵的產業化模式運作?其他有潛質的機構如海洋公園、數碼港可以考慮進行產業化。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成功在於它走產業化的模式,樂園由專業人士去直接經營而做出成效。政府轄下有很多形形色色的公營機構都應考慮產業化,從而節省很多開支。
在應用科技方面,政府計劃撥款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若果10億元的主要作用是協助政府提升施政效率,相信是很有用的。但是人工智能研發院怎樣經營,需要認真籌劃。而「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負責引入創科企業來香港投資也是需要研究的。因為創科類的投資模式非常特別,是需要由特別的專家去做。但是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是否有這類型的專家、能引入真正的創科和文創企業來香港?各界對此抱有很高的期望。
推動創科文旅產業化
在文旅方面,香港有263個島嶼。引進著名酒店、度假村集團在港投資文旅項目有很大的可行性,內地和亞洲地區有不少參與文旅發展項目的企業,香港也有達世界級水平的酒店營運商,政府可以作為中間人邀請他們合作推動文旅發展。
今年財政預算案以穩定為主,但特區政府需要未雨綢繆,研究如何改變過往政府收入過分依賴地產賣地的模式,故此需要先處理好公共工程費用以及土地規劃問題,才能夠令香港真正發展多元產業生態。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