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六月背樣本 證月球形成初期存在岩漿洋
2月28日,由國家航天局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離子探針中心牽頭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發布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顯示,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本次研究樣品中玄武岩源區特徵驗證了月球岩漿洋模型。
關於月球起源與演化,前期科學家建立了月球岩漿洋模型,提出月球形成初期發生全球性熔融,形成大範圍的岩漿洋。隨着岩漿洋冷卻結晶,密度較低的礦物上浮形成月殼,密度較高的礦物下沉形成月幔,殘餘熔體形成月殼和月幔間的克里普物質層。本次研究發現月背也存在克里普物質層,且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應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漿洋。
祝融號新發現:火星存在古海洋或曾宜居
此外,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方廣有研究員領導的月球與火星探測雷達研究團隊發現,位於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祝融號」着陸區的地下10至35米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種結構只有在持久穩定的大型水體環境中才能形成,而非僅僅是局部和短暫的融水現象。這為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證據。
此次發現將火星液態水的證據擴展到了更適合人類活動的中低緯度地區,證實了火星可能曾經是宜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