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家庭:不會挑釁或餵飼猴子

【大公報訊】記者葉浩源報道:一名37歲、過往健康狀況良好的男子,於去年二月下旬在金山郊野公園遭猴子襲擊受傷。近一個月後,他因發燒及神智不清被送往急症室,確診感染了B病毒(即猴疱疹病毒)。該病人於去年六月因休克不幸離世,成為本港首宗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並導致死亡的個案。衞生防護中心在早前出版的《傳染病直擊》月刊中披露後,隨即引起市民及社會各界對猴疱疹病毒的廣泛關注。有醫生指出,目前尚未有針對猴疱疹病毒的疫苗,治療僅能依靠抗病毒藥物。漁護署表示,每日均派員巡邏有猴子出沒的郊野公園,並對非法餵飼行為進行執法,同時提醒市民應與猴子保持距離。
《大公報》記者於昨日(28日)前往金山郊野公園一帶了解情況,不少市民表示會加強防範猴子。帶同家人前來行山的邱先生表示,來之前已從新聞中得知去年有人因被猴子襲擊感染猴疱疹病毒而死亡,但他並未因此感到擔憂。他與孩子多次前往「馬騮山」行山,從未受到猴子騷擾,並且已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及避免觸怒猴子。他說:「猴子畢竟是野生動物,應避免與牠們有眼神接觸,更不應餵飼牠們。很多人被猴子襲擊,都是從拿食物餵牠們開始的!」年約七歲的邱氏兄妹也表示:「爸爸教我們不要把香蕉拿在手上或放在膠袋裏,應該放在背包裏,也不要靠近猴子。」
專家:受傷後應立即清洗傷口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猴疱疹病毒普遍存在於猴子體內,牠們未必會出現不尋常的症狀或外觀變化。一些在動物界較為常見的疾病,若感染人類,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全球過去錄得約50宗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的個案,而本港除了去年的首宗個案外,暫時未發現更多同類感染。有傳染病專科醫生指出,若被猴子抓傷或咬傷,應立即清洗傷口,以降低病毒經傷口進入體內的風險,並盡快求醫。一般情況下,醫生會為傷者接種破傷風疫苗及狂犬病疫苗。
漁護署表示,每日均派員到有猴子出沒的郊野公園巡邏,並對非法餵飼行為進行執法。自去年八月至今,已發出45張定額罰款通知書,每張罰款5000元。署方再次提醒市民,應與猴子保持距離,避免不必要的接觸。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昨晚回應傳媒查詢表示,就該宗個案,中心在調查、控制、預防疾病,以及宣傳教育方面並無延遲。對有意見認為病人病逝當日,中心可再度發布新聞稿公布消息,中心表示會檢視現行做法,研究除公布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防控工作和進行公眾教育,也會在切實可行情況下盡早公布特殊傳染病個案臨床情況的重要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