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節流並重 驅動創新投資未來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6日公布財政預算案,內容圍繞加速人工智能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吸引更多新資金新市場、加強財政整合計劃四條主線。今次財政預算案從開源、節流兩大方向出發,結合香港已有的獨特優勢,就推動經濟發展、產業變革及財政管控提出多項措施,以變革回應挑戰,以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引領未來,適應地緣政治變化、科技變革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推動經濟發展朝着多元高質量的方向邁進。
面對接近千億元財赤,社會高度關注特區政府如何管控財政支出。今年預算案提出了多項具針對性及有力度的嚴控支出措施,包括加大「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力度,至2027/28年度特區政府經常性開支累計削減7%;以及分別在2026/27及27/28年度削減公務員編制2%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預算案宣布的凍薪策略比社會所預期的範圍更為廣泛,除公務員外,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及區議會全體人員亦凍薪,顯示出治理體系對於財政挑戰的共同責任感。
節流措施有力度
另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措施,筆者認為是特區政府加大了發債力度。未來5年,特區政府每年發債規模為1,500億元至1,950億元,較去年度宣布的950億至1,350億元發債額度增逾四成。目前香港正積極推動經濟轉型,朝着以創新科技驅動的多元產業格局邁進。要達成這一目標,着力打造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是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多個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機遇窗口稍縱即逝,更需特區政府加強引導,建構孕育新興產業的良好環境。故此,即使面對財赤的壓力,亦要繼續在上述方面加強投入。正如陳茂波在預算案中表示,香港有條件,也有能力適度增加發債,靈活運用市場力量。一直以來,香港發債佔GDP比例都較其他發達經濟體為低。在財政較為困難的情況下,通過發債的方式,利用經濟的周期性,不僅紓緩政府現階段、短期所面對的財政壓力,也能兼顧發展更多元經濟所需要的投入。這也體現出政府在財金政策思路上有新變化。
開源思路有章法
開源方面,今次預算案主要圍繞香港的固有獨特優勢展開着墨,可謂有的放矢。預算案緊扣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建設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便包括改善交易「手數制」、推動黃金及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檢視上市規例等動作,助力香港金融市場進一步暢旺。從預算案公布後的反應可以見到,市場對於特區政府的措施投下了「贊同票」。
預算案亦進一步拓展圍繞「三大中心」的新興產業,並加大支持力度。例如為加注用的綠色甲醇提供稅務豁免,助力航運中心地位;研究數碼債券及虛擬資產政策,發展金融科技;構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並進一步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經貿聯繫,以鞏固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亦加大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預算案宣布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引導及助力本港人工智能的創新研發和產業應用;低空經濟方面,預算案宣布正檢討民航法例,以完善配合低空經濟長遠發展的規管制度。上述措施都體現出特區政府在開源方面,策略以拓展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為主,繼續有意保持香港單一低稅制等方面的優勢。
在財政狀況較為困難的情況下,雖然力度有所減弱,但特區政府仍堅持為基層和弱勢群體增加援助,包括綜援、高齡、長者、傷殘津貼等將發放多半個月金額。另外,特區政府亦將在下年度增加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和社區照顧服務券各1,000張,擴大幫補有照顧需求長者的範圍。這些措施都體現了本屆特區政府在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方面的擔當,是有為政府作風的具體體現。
另一方面,對於社會所關注的「二元乘車計劃」等方面的調整,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可進一步密切觀察和研究計劃對於不同人群的影響。例如計劃的調整,對於需要「長車長搭」的新界長者所造成的影響,是否需要推出補充措施以平衡。通過不斷優化政策措施,以達至平衡財政和關顧民生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