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圍觀AI記者 真人記者暫鬆口氣
2025年東莞兩會舉行期間,正值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等人工智能產品成為輿論熱點的風口,媒體記者的工作會否被人工智能替代也成為傳媒界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在東莞兩會會場外,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兩位由東莞本地媒體特邀的AI人形機械人記者「小融」和「小莞」,「小莞」紮着麻花辮身穿記者工作服,「小融」則頂着齊肩藍髮、穿着一身賽博朋克的科幻服飾,兩位機械人記者不僅會隨着音樂擺動四肢,還能眨眼、轉動眼球和張嘴說話。如果嘗試與機械人握手,還會發現它們的手指和指甲都非常接近真實人手的質感。
「小莞,你好。可以和你握個手嗎?」「小融,你好。請介紹一下東莞這座城市。」……兩位特邀記者的出現不僅吸引了陸續進場的代表委員圍觀互動,不少媒體同行也湊近嘗試與它們對話。不過,正當香港文匯報記者擔憂不久的將來媒體記者的崗位或將不保時,發現兩位AI機械人面對圍觀者的連續發問,並不能快速準確地反應,有些簡單的問題能夠回答,但卻要遲疑數十秒,有些問題則完全答不上來。
據東莞日報工作人員現場介紹,這是AI機械人第一次亮相東莞兩會,也是該媒體探索人工智能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一次嘗試。「兩位AI機械人之所以會答非所問,是因為在會場外環境太過嘈雜,機械人無法準確識別提問內容導致的。如果是在安靜的環境下一對一問答,機械人的準確率會高很多。」聽到這裏,香港文匯報記者不禁鬆了口氣,看來機械人還不能馬上取代真人記者,但隨着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這一天或許並不遙遠。
●香港文匯報記者 帥誠、盧靜怡 東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