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狙擊「一帶一路」 對華博弈得不償失

在特朗普1.0時期,美國啟動逆全球化進程,頻頻「脫鈎斷鏈」的背景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填補全球化公共產品缺口的核心優勢覆蓋130多國,並建成中老鐵路、佩列沙茨大橋等數千項目。2023年中歐班列開行1.7萬列,聯通歐洲25國200餘城,運輸成本較海運下降30%。這種陸海聯動模式使亞洲內陸國首次獲得直達歐洲的貿易通道,並形成海洋霸權思維無法提供的全球化經濟增量。
特朗普政府對關鍵節點爭奪的本質之一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精準狙擊。巴拿馬政府早前迫於壓力宣布退出「一帶一路」,暴露美國正以政治脅迫與經濟施壓雙管齊下,削弱中國在全球化產業鏈中的影響力。專家指出,美國此舉難改「一帶一路」的長期韌性:十年間,該倡議已覆蓋全球75%的人口,其「陸海聯動」模式填補了此前基於海洋全球化的國際公共產品的空缺,契合更多發展中國家對經濟發展以及基礎設施與工業化轉型需求。
美高度依賴外部供應鏈穩定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義桅分析認為,產業空心化的美國高度依賴外部供應鏈的穩定,而特朗普劍指的區域則被美國視為咽喉。「他(特朗普)確實在對關鍵節點、關鍵通道、關鍵地區或項目下手。」但他強調,「想要全面對付『一帶一路』,美國沒有那麼多精力、財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副院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在邦表示,特朗普的強勢外交確實已對中國的「一帶一路」造成了衝擊,但他強調,歐美等國一直不遺餘力地對中國「一帶一路」進行打壓、造謠,「從現在情況上看收效甚微,這說明『一帶一路』適應絕大多數國家發展需求。」他解釋稱,在近500年世界歷史上,影響世界發展的都是傳統的海洋國家,但現在看來,這個歷史進程已經結束。傳統海洋國家產業空心化、金融泡沫化,使他們喪失了對內陸國家支配能力。」
王在邦認為,隨着陸路交通的改善,內陸國家的對外貿易成本的降低,未來世界發展重心勢必將由內陸國家來主導,而美國若固守航運霸權思維,恐錯失多極化浪潮下的合作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