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技術取代親情」 需平衡技術與人文關懷

●一位長者與機械人互動。 網上圖片
●一位長者與機械人互動。 網上圖片

●在機械人不傷害老年人身體的前提下,機械人才能被安全地為人所用。 網上圖片
●在機械人不傷害老年人身體的前提下,機械人才能被安全地為人所用。 網上圖片

  雖然養老機械人發展前景廣闊,但就當下來說,在技術、成本、社會接受度等方面還有很多挑戰。

  比如在價格方面,當前市場上,高端醫療機械人售價超百萬(人民幣,下同),普通家庭難以承擔,而功能有限的基礎款設備價格也要1萬到10萬不等。

  記者搜索電商網站發現,一款能測血壓、血氧、血糖等,可視頻通話,可緊急求救的看護服務機械人售價超過10萬元,另一款健步機械人價格也在3萬元以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陳建偉認為,要想讓養老機械人走進尋常百姓家,價格設定上需參考研發成本、市場需求和用戶支付能力,以實現普及化目標。製造商需要基於國際標準優化生產效率,降低技術實現成本,同時結合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如養老金)設定分層定價。

  例如,通過模塊化設計提供基礎版和高級版機械人,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家庭的需求。此外,政府還可通過補貼或稅收優惠降低購買門檻,借鑒新能源車的推廣模式,讓養老機械人成為億萬家庭的現實選擇。

  除了價格需要被「打下來」之外,未來養老機械人還需要更加安全可靠。

  安全性方面,機械人若因技術故障導致誤操作,可能對老年人造成身體傷害,尤其在助行或緊急救援場景中。

  隱私保護上,健康監測和數據管理功能可能洩露老年人敏感信息,需嚴格遵守數據安全法規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

  倫理層面,過度依賴機械人可能削弱人際互動,引發「技術取代親情」的爭議,需適度平衡技術與人文關懷。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