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出海遇「成長陣痛」 文化輸出亟待系統性革新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正在香港上映,昨日港澳地區票房更突破2,000萬港元。在香港取得好票房的同時,一些影評平台的評論區則呈兩極分化趨勢。多位業內專家表示,這體現了國漫走出去必經的「成長陣痛」,應抓緊完善產業鏈的構建、資本的國際化運作,以及發行經驗的積累,同時可借鑒迪士尼等經驗,結合各國情況發行不同版本,方便更多海外觀眾理解劇情。
「文化藝術品本身就有一定的國際屬性」,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院長崔蘊鵬表示,文化出海實際上是通過商業途徑推廣傳媒藝術產品,目的是讓更多國際觀眾能夠看到、能夠喜歡中國文化。他認為,不管是當下的《哪吒2》還是之前的《大魚海棠》《深海》等中國動畫電影,在海外發行路徑方面都不夠通暢,海外發行經驗不足,表現就是難進入主流院線、難爭取排片。「與迪士尼等全球化企業經驗深厚的創作方式不同,中國動畫電影大多是以本土市場為錨定創作的。這就在主題選擇和文化禁忌等方面為全球發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應抓緊完善產業鏈構建
崔蘊鵬指出,與迪士尼和日本動漫比較,中國動畫的產業鏈較短,嚴重依賴作品票房,其他形態的衍生品和服務沒有形成生態網絡,「很多國際知名的動畫電影從運作前期就有院線、玩具商、IP授權等多方資本參與,直接或間接造就了國際化發行優勢。」他認為,應該從資本運作和產業鏈方面破局,創作層面只要像《哪吒》等優秀作品一樣能引起各文化背景觀眾共鳴,再加上稍微本土化的措施即可。比如迪士尼影片有些段落在各國發行版是稍有不同的。「完整產業鏈的構建、資本的國際化運作,以及發行經驗的積累等是推廣中國作品的當務之急。」
需破海外發行困局
近年來,中國電影文化出海雖湧現了許多優秀案例,但卻面臨着不少困境。內地青年導演張書虎同樣認為,海外發行機制差異是很多優秀影片出海巨大挑戰,《哪吒2》出海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他表示,中國採用影片「集中式發行模式」,而海外則通行「影院單獨談判簽約」,這就造成了排片周期長和資源分散。他指出,一直以來,中國電影海外發行依賴的機構在國際院線談判中話語權較弱,華語片常被歸為「外語片」,排片多在非黃金檔期,難以進入主流市場。多數情況,中國電影海外宣傳投入普遍低,且宣傳輻射面不大,往往局限在華人圈。「像《哪吒2》,雖做了不少推廣努力,但還是不能有效觸達當地觀眾。」
張書虎認為,中國電影根植的「傳統神話」等文化,包含的獨特意象和價值觀,如《哪吒2》的「混元珠」「削骨還父」等,與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存在明顯不同,使得海外觀眾難以共鳴共情。「中國神話體系是很複雜的,有些中國觀眾都很難說清楚,更別說海外觀眾。」他觀察到,此次《哪吒2》出海,一些西方媒體報道時,普遍難以概括劇情,甚至還有誤讀隱喻的情況發生,「影片很多劇情超出了海外觀眾的認知局限,這就無形中提高了海外觀眾的觀影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