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之香港機遇】國家規劃謀新篇 港融大局加把勁
2025年,既是中國「十四五」(2021—2025年)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一年。「十五五」所處的五年,也將是香港夯實優勢、開拓新機,展開由治及興嶄新篇章的重要時期。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多位權威專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的當下,預計「十五五」規劃將繼續把香港發展納入國家整體發展藍圖之中,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國際功能等方面有望迎來重大機遇期。但同時應看到,香港在自身結構優化、與內地協同合作等方面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特區政府積極有為,主動對接國家五年規劃,積極探索新興產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在「十五五」期間以創新精神實現破局,借助規劃機遇實現自身新突破與新發展,同時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貢獻香港力量。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十五五」規劃至少會為香港帶來三個重大發展機遇。
對接國家新產業 聯通內外擔重任
首先,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機遇。國家五年規劃圍繞國家發展大局制定,其中涵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經濟產業政策調整,涉及區域發展規劃、重大項目投資、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內容。這些對於香港而言,無疑都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契機。
其次,將為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由治及興帶來重大機遇。國家五年規劃會着重強調國家發展的重大布局、重點產業以及重要區域謀劃,將特別涉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會超前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
郭萬達認為,這些重大布局同時將為香港的轉型升級、經濟發展以及提升競爭力創造諸多機遇。同時,重大項目規劃將全方位激發內需,也將為香港開拓出龐大的內需市場。「相信香港背靠祖國,依託國家強大創新驅動等動力,能夠為自身發展贏得廣闊空間、龐大市場,為香港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為香港企業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再次,將為香港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聯通內外、充分發揮國際功能提供機遇。五年規劃會涉及改革和開放的重大舉措,今年又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的關鍵之年。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在國家更高水平開放進程中,以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制度開放過程中,完全能夠憑借其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功能,以及「一國兩制」、普通法的獨特優勢,發揮重要作用。
強化中長遠規劃 與灣區協同發展
香港該如何抓住這些機遇,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發展藍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呢?郭萬達指出,其一,香港應當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對接國家的五年發展規劃。「當前,香港在北部都會區建設、科創、青年發展等方面已有長遠發展願景,但在中期規劃、落地執行等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實施抓手。因此,香港需要構建對接國家發展規劃的機制,強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落實,以便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其二,特區政府要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方面有所作為。比如,在空間發展方面,要合理利用土地、海岸線及島嶼等資源,確保規劃能夠切實落地;在創科產業發展中,從科技產業成果轉化、創科生態營造到金融支持等多個環節,都需要政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在人才發展方面,鑒於未來產業發展對更多專業人才的需求,在現有的優才、專才計劃基礎上,特區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招才引智政策。
其三,要強化與大灣區的協同發展。郭萬達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各城市在產業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比如深圳的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就可與香港協同發展。大灣區多個城市都有與香港合作的意願並搭建了相應平台,香港則面臨企業數量有限、資源有限的問題,應加強與其他城市在產業鏈、創新鏈上的協同合作。
「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八大中心」定位
●一如既往推進香港的四個傳統中心持續發展,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商貿中心、亞太地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
●首次加入提升、建設和發展四個新興中心,包括國際航空樞紐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