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未來增加發長年期債券

●金管局一個工作小組初步建議,爭取企業在香港設立財資中心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金管局一個工作小組初步建議,爭取企業在香港設立財資中心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大幅提高特區政府的發債上限,由5,000億元提高至7,000億元,增幅達40%。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昨日指,政府發行的債券屬高質素債務工具,一直深受市場歡迎,以2024/25年度為例,政府發行機構債券錄得約3倍至7倍認購,相信政府增加發債規模,仍會被市場受落,金管局將致力協助政府落實相關債券的發行計劃。

  發債搞基建屬長線投資

  余偉文昨在金管局專欄《匯思》中提到,政府為確保北部都會區等策略性基建工程項目按時推展,將會更靈活善用市場資源,包括通過增發政府債券融資。未來5年,預計會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和「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每年發行的債券合共約1,500億至1,950億元。他認為,以發債作為融資手法,去推動具策略性的工程早日落實,支持經濟轉型和發展,是一種長線投資,也是其他地區常見做法。

  余偉文續指,金管局是政府債券計劃的執行者,一直協助政府定期發行不同類型的債券,與債券投資者等市場機構亦保持密切溝通。根據金管局與不同市場人士溝通所了解,市場普遍認為,香港政府債務水平相對偏低,未來5年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屬可控水平。

  他續指,過去幾年,政府以發行短年期債為主,這是因應市況及市民對零售債券的需求,至於未來落實的發債計劃,主要為配合年期較長的基建工程項目。他認為,較長年期債券可讓長線投資者,例如保險公司及養老基金等,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未來在落實發債計劃時,金管局會根據市況和需求、成本等考慮因素,積極探討發行更多較長年期債券的空間。

  專責小組研增港金融競爭力

  另外,余偉文提到,金管局在去年中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包括銀行和企業的代表,研究如何提升香港金融業競爭力、支持新的供應鏈布局。小組已完成首階段的工作,初步建議包括推動數碼化及標準化能有效提升供應鏈的效率、生產力和韌性;探索綠色供應鏈相關機遇;爭取企業在香港設立財資中心;提升銀行業界在區內的業務能力,配合客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