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蝴蝶經濟」

  洛君

  澳洲擁有逾850種鳥類,每個州都有珍稀品種且數目居全球第二,當中半數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例如藍喉蜂鳥、黑頸天鵝等,國際旅客不惜花重金前往澳洲各地的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或自然保護區觀鳥,每年為澳洲帶來巨額旅遊經濟收益。有旅行團經常提前一年就接受預訂也常滿額,截至2024年6月的一年內,外國旅客在澳洲涉及觀鳥的消費達到128億港元,過夜旅客消費大約31億港元。

  澳洲有「鳥經濟」,香港有「大熊貓經濟」,其實也可開拓「蝴蝶經濟」。香港位處亞熱帶,加上地勢複雜,適合不少美麗的蝴蝶棲息。全球有紀錄的蝴蝶約有2萬種,中國內地約佔2,100種,香港有約240種。在香港市區的公園可以找到部分蝴蝶品種:弄蝶科、鳳蝶科、粉蝶科、灰蝶科、蛺蝶科及眼蝶科,目前香港公園記錄到48種蝴蝶,九龍公園有22種,香港動植物公園有19種,元朗公園有19種,大埔海濱公園有17種。我每次遊香港公園,例必見到不少拍友耐心地在花叢旁邊靜候蝴蝶出現。

  「蝴蝶效應」是指大洋此岸一隻蝴蝶在扇動翅膀,結果引發彼岸一場巨風,比喻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個微小的變化就能發揮影響力,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就旅遊經濟而言,香港既有很多美麗的蝴蝶,公園也具特色,大可開拓「蝴蝶經濟」,吸引旅客深度遊,並備導賞員解說「公園與蝴蝶」。旅客要遊遍多個公園,總會在香港留宿,屆時酒店、餐飲等「連鎖消費效應」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