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瞭望/財政預算案的科創內涵\陳迪源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繼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不僅回應了當前的經濟挑戰,更為香港長遠的可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分析預算案的亮點與潛在影響,並特別聚焦於科技創新相關政策。
預算案提出至2027/28年度削減政府經常開支7%,並適度增加發債規模,這一舉措在確保財政可持續性的同時,為未來投資提供了資金支持。尤其是在科技創新領域,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與資源配置,展現了對科技驅動經濟增長的堅定承諾。例如,政府預留1.8億元的「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按一比二的配對比例資助初創企業服務機構,豐富本港的初創生態圈。此外,政府通過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推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及綠色科技等領域的研發,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地位。
戰略布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是本次預算案的重點之一。政府積極運用DeepSeek等先進工具,並計劃定期舉辦技術研討與實驗室交流,與學術及業界專家合作,確保香港在AI領域始終站在技術前沿。此外,政府通過金融管理局與數碼港合作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促進銀行業的創新與效率提升。建議進一步整合業界、監管及學術界資源,共同研擬標準化指引與風險防控機制,推動AI在金融、醫療、物流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在數據經濟方面,政府啟動沙嶺數據園區的改劃程序,預計年中完成並推出市場。這一舉措將為香港的數據經濟及資訊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持。筆者建議結合智慧城市及物聯網技術,探索先進的數據管理與應用場景,推動數據經濟成為香港新的增長引擎。
拓展虛擬資產與金融科創
香港近年積極發展虛擬資產生態圈,成為全球虛擬資產、區塊鏈及Web3技術的重要樞紐。政府即將發表第二份《虛擬資產政策宣言》,探討如何結合傳統金融服務優勢與虛擬資產領域的技術創新。
此外,政府已就引入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的監管制度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預計條例通過後將進一步推動虛擬資產市場的規範化發展。筆者建議充分結合香港在金融及科技方面的優勢,推動跨界合作,完善監管機制,並大力探索元宇宙等前沿領域,實現創新突破。
北都加快發展創科產業
「北部都會區」是本次預算案的戰略重點之一,旨在加速創科產業發展,深化大灣區合作。政府預留37億元加快完成香港園區第一期的基建及公用設施,並計劃發展新田科技城及沙嶺數據園區。這些舉措將為香港經濟帶來每年520億元的貢獻,並創造約5.2萬個職位。建議政府加快項目落實步伐,並建立成效評估機制,確保資源投入能真正轉化為經濟動能。
研建跨境創新合作平台
數碼港積極與前海管理局對接初創企業落戶兩地園區,至今已有十多家數碼港企業探討落戶前海。筆者建議借鑒內地在基建推動及跨區合作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整合大灣區各城市的會展中心、加速器園區等資源,推動更多「一區兩園」模式。同時,可探索建立跨境創新合作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資金、人才及信息的高效流動,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公共服務迎接數碼轉型
政府透過「一網通辦」、「智方便」等平台推動公共服務數碼化,提升市民辦事效率。筆者建議在推動過程中重視個人資料保護與數據安全,並設立反饋機制,持續優化服務功能與流程。此外,政府計劃推出「數碼企業身份」平台,促進企業使用電子服務及進行數碼交易,進一步提升政府處理效率。
加大教育與青少年科技培育
預算案在STEM教育及青少年科技培育方面投入大量資源,邀請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旗下科企與學生互動交流。筆者建議擴大合作範圍,引入海外優秀企業資源,並通過校企合作、實習計劃等多元模式,培養未來創新人才。此外,政府推動校園編程及人工智能學習,結合理論學習及實踐應用,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對創科應用的興趣和能力。
推動健康與生命科技發展
政府通過「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資助計劃」,支持本地大學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促進跨院校、跨機構和跨學科的合作。筆者建議整合醫學、工程、數據科學等多領域資源,推動前沿醫療技術及健康管理策略的研發,從而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並為未來健康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構建具競爭力的未來型經濟體,若能有效落實這一前瞻性發展方向,香港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創新及科技樞紐的地位,同時確保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今次預算案不僅展現了政府的遠見與決心,更為香港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充滿希望的藍圖。讓我們共同期待,在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將邁向更加繁榮與可持續的明天。
(作者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