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新預算案提振信心 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卓 銘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當前香港面對複雜多變的內外環境,既需要敢於破局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亦需要謹慎應對不甚理想的財政狀況,因此今年預算案可謂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在這個關鍵時間點,特區政府仍然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大量「實招」推動創科等新產業之餘,在民生和平衡收支方面亦展現了不少新思維下的新舉措,提振了各界對前景的信心。

  近年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全球經濟放緩,尤其特朗普重新上台後,再為未來國際局勢增添不明朗因素,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香港無可避免會受到波及,因此需要未雨綢繆,為應對更進一步的變局做好充分準備。箇中關鍵,在於鞏固強化香港的既有優勢,同時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從根本上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新一份預算案正是以此為基礎,推出一系列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及改善民生的措施,以為社會及市場注入強大信心。例如加快推動虛擬資產和金融科技發展,不但會發表第二份發展虛擬資產政策宣言,亦會在年內就虛擬資產場外交易及託管服務的發牌制度進行諮詢,並就引入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的監管制度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結合金融與創科發展。

  與此同時,預算案亦強調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性,繼續優化與內地互聯互通機制,包括在香港推出離岸國債期貨,以及盡快落實引入股票大宗交易,並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納入互聯互通標的;中國人民銀行與金管局亦正積極落實兩地快速支付系統的互聯,為兩地居民提供全天候即時小額跨境匯款服務,料最快可在年中推出。

  當今是全球科技變革和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創科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尤其國產人工智能DeepSeek面世後,更使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朝向新跑道推進。香港本身擁有極其優良的科研基礎、國際化的人才資源以及與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地理優勢,具備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先決條件。

  預算案亦可見政府對此的高度重視,尤為突出的是預留十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以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科研成果轉化場景不足過去長期以來都是香港創科發展的痛點之一,政府明顯也注意到相關不足,因此亦計劃籌辦「國際人工智能青年科學家論壇」,探討包括開源技術,尤其是RISC-V開源芯片的設計和應用。

  各界要團結一致共渡時艱

  除發展以外,市民最關心的莫過於民生方面的政策。本次預算案沒有簡單的「派糖」措施,但對於提升民生條件和紓緩基層壓力也毫不馬虎。例如向領取綜援、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的有需要人士發放額外半個月金額,亦寬減新年度首季的住宅及非住宅物業差餉。

  當然,也有不少市民關注政府對一部分補貼政策作出的調整。比如將「二元優惠計劃」改為「兩蚊兩折」,即票價低於或等於十元,維持繳付兩元車費,高於十元則繳付全額車費的兩折,並設程數限制;而「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領取門檻亦由400提高至500元;另會檢視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以及電動私家車牌照費、停車收費錶收費和交通違例事項的定額罰款等。

  對於過去一直領取相關優惠或補貼的市民而言,優惠減少難免會產生不滿,甚至覺得是政府為求節省開支而選擇性地「向民生開刀」。誠然,香港現時面對相對突出的財赤問題,但政府在節流上卻絕非只挑民生。例如預算案亦有提出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及區議會全體人員一致凍薪;公務員編制也會在2026/27及2027/28年度每年分別削減2%,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將削減約一萬個職位;同時會檢討及優化各政府部門的採購制度。

  要說政府有意針對基層,明顯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政府的做法不是「一刀切」取消涉及民生的相關補貼,而是合理調整補貼的派發方式,減少財政浪費和濫用,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面對當前經濟環境的複雜性,政府開源節流是必要之舉,但也需要社會各界團結一致,共渡時艱。唯有凝聚共識,才能將預算案的願景轉化為實際成果。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兼具前瞻性與務實性,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發展和民生所需。推動高質量發展,着力培養新質生產力,仍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只要各界齊心合力,奮發實幹,敢於破局,香港必定能無懼挑戰,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