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觀瀾/強化公共財政 應對經濟挑戰\董光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強化財政整合計劃,在維持和改善民生服務的同時,嚴格管控公共開支;並在顧及香港的競爭力及「用者自付」原則下,適度開源。面對公共財政的壓力,正是為政府開支「驗身」的契機,確保公共資源得到恰當運用,令香港的公共財政更具韌力和可持續性。
審慎理財善用公帑
財政預算案秉持「節流為主、開源為輔」的理念,各項「嚴控政府開支增長」及「增加收入」措施,背後明顯涉及多方面的政策考慮,絕不應簡單歸因於「財赤」。
以坊間熱議的「二元優惠計劃」為例,計劃於2012/13財政年度初推出時,涉及的開支僅為約2.3億元,然而在實施短短十多年後,衍生的公共開支已經上升至46億元。在香港人口持續老化的背景下,若不就資助計劃運作模式進行調整,未來必然會對香港公共財政造成沉重負擔。所以無論今日是否有「財赤」,政府都應正面去處理。
「二元優惠計劃」的政策原意是鼓勵長者和合資格殘疾人士出行,融入社會,絕對值得支持和保留。政府在受惠對象維持不變的前提下,建議推行「兩蚊兩折」(公交票價低於十元維持二元,十元以上票價以兩折計劃)和就優惠的程數設限,預期可在未來五年減省逾26億元開支。相關的調整方案溫和,在盡量減低對受惠人士的影響下,控制計劃的開支增長,確保計劃從公共財政角度而言持續可行。
另一個例子是教育方面的開支。教育一直是政府是非常重視的一環,2025/26年度的相關政府開支預算為1124億元,佔政府開支總額預算的13.7%,絕對有必要確保資源用得其所。政府提出由2025/26學年起,取消實施超過5年,向中學日校、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提供的2500元津貼。
較早前有傳媒估算,以2023/24學年的學生人數推算,涉及的開支已經接近20億元。這個不設資產審查、學生「人人有份」的津貼,對減輕家長教育支出的實質幫助其實不大。政府在審視措施的效益後,決定將資源投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上,絕對值得支持。
調整收費體現「用者自付」原則
調整資助計劃外,預算案亦宣布調高多項政府公共服務收費,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政府收費多年未有按機制調整,以致未能充分反映成本。以隧道和幹道收費為例,政府三年前取消了一些隧道和幹道的收費,另外部分隧道亦超過30年未有調整。預算案今次提出檢視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正正是為了體現「用者自付」原則。
政府過往投入龐大資金興建隧道和主幹道,藉以發展經濟、方便市民出行,惟這些基建設施的收費卻多年未見調整,莫說是收回成本,就連要追上多年的通脹亦未能做到。政府今次決定檢視相關收費,目的是讓收費機制重回正軌,確保長遠可以維持為市民大眾提供高質素的公共服務。相關政策局在提出具體的收費調整建議時,必然會考慮各方的意見和顧及市民的承受能力,社會不必過分擔心。
同理,今次預算案提出檢討電動私家車牌照費、停車收費錶收費,以及交通違例事項的定額罰款,初步估計相關調整可每年增加約20億元收入。有關檢討固然能增加政府收入,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管理本港日益繁忙的交通。
各界齊心克服財政挑戰
以往政府盈餘豐厚之時,社會或許認為沒有迫切需要檢討資助計劃的運作模式和政府服務的收費,但絕不代表這些計劃和收費沒有檢討的空間和需要。筆者認為,社會應正面看待政府今次為政府開支「驗身」,並且支持政府按需要調整資助計劃和政府服務收費。政府的開支涉及社會不同界別,任何改動都應以善用公帑、令公共資源用得其所為目標。
對於社會上有意見表示,預算案中提出的個別資助調整和增加收費措施所涉及的金額不多,無助改善整體公共財政的狀況,質疑是否有確切必要。筆者認為,社會各界都應與政府齊心處理財赤,秉持「慳得一蚊得一蚊」、「賺多一蚊得一蚊」的態度,任何需要檢討的範疇都不能輕易放過,多管齊下,令赤字逐步收窄,回復收支平衡。
當今環球經濟前景並不明朗,香港作為一個細小而開放型的經濟體,在外圍環境充滿挑戰的當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須適時調整經濟和金融政策,保持香港競爭力的同時,亦要確保香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中央近日重申要求香港「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筆者認為這十二字真言不單是對特區政府的要求,更是對全香港的要求。社會各界要調整以往「財爺必派糖」的想法,與特區政府同心攜手應對當前充滿挑戰的經濟環境。
時事評論員